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137 点击:

  【摘要】《伤寒论》是我国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著作,用语文学性和抽象性兼具,决定了其英译的特殊性,翻译时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本文以译者主体性理论内涵视角,研究罗希文英译本,通过总结该译本在翻译风格、翻译策略等各方面的优势,以期给伤寒英译研究的发展以启发,有助于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伤寒论》;译者主体性;英译
  【作者简介】黄露仪(2000-),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通讯作者)谢苑苑(1982-),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译。
  一、引言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其当代英译历史起自1981年。国内外的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中医术语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与译本比较研究。有学者对比研究方剂名英译及翻译策略。另有学者总结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方法。比较研究方面,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翻译转换;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归纳不同译本特点和英译原则。可见,早前国内研究者主要以翻译理论剖析伤寒英译,存在关注译作而忽视译者本身的研究倾向。随着当下译者主体性视角成为新兴研究方向,有研究分析译本中译者主体的体现,或以此视角总结两个译本的特点,但是研究比较分散。本文谨从罗希文译本的优势中总结译者主体性翻译理论视角的经验,选取涵括中医学用语特色的段落,以其为样本拟总结《伤寒论》英译的特点。
  二、译者主体性理论概述
  在传统翻译观和中国文化影响下,传统翻译观点推崇“忠实”的镜像表达,作者和原著牢固占据中心地位,译者曾被要求严格传达作者的本意。自西方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出现,重视译者能动性、主体性地位的研究著作不断涌现。
  1.译者主体性理论定义。在译者占据中心地位的思想前提下,“译者主体性”是在制约下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有学者定义其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学者定义为“译者在受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2.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翻译的狭义主体是译者,广义主体包括原作者、读者等,体现了各因素之间的主体间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导翻译的全过程,而这种主体性有四个方面的体现:翻译过程、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
  (1)翻译过程。翻译的过程无疑是体现译者主体性的主要方面。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解读原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诠释与转化、创造的工作,在“忠实”和主体性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平衡。
  (2)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者为了作品能在译入语环境中被接受,或吸引到意向读者,都会主动地发挥创造性,以一定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呈现。在这种翻译环境下,不仅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学规范等社会声音会投射在译文中,读者意向也体现在译本中。例如,译者会选择顺应大多数读者的“期待视野”、意图改变大多数人的观点或吸引更多与译者持相同观点的读者。
  (3)互文关系。互文关系是指原作为前文本,译作为生成文本,生成文本不是原文本的从属,而是对前文本创造性的诠释。互文性指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吸收或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的关系。在互文性视角下,主体性内涵体现在译者的三重身份上: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的社会、学术背景阅读前文本;译者以阐释者的身份,解读、诠释原文本;译者以作者的身份,,有意识地改写前文本,体现出直接的互文关系。由于译者身兼三重身份,在翻译过程中将起到媒介的作用。
  (4)翻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体现在譯者对于原作者的思想、风格的批判继承,也体现在读者对译本的理解与转化。作者与译者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非单向的继承,译本中交错了双方的声音。同时,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作品阐释等蕴含在译本中的文化意图,也等待着读者的发掘。
  三、译者主体性理论下罗希文译本研究
  《伤寒论》英译分为三个阶段,译者就不同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背景发挥主体性,呈现不同侧重的译本。第一阶段中,绝大部分为相互独立、用语无统一规范的节译本,代表为罗希文译本。第二阶段中医英译一定程度规范,出现不同导向的流派,代表译作为魏逎杰译本和黄海译本。第三阶段中医药已较广泛地在海外传播,译本注重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全面传播,代表为李照国译本。
  本文选取罗希文译本进行研究。罗本影响广泛,是质量上乘的全译本,译者本人学术背景专业夯实;且由于多种翻译手法的权衡使用等优点,是最受海外读者欢迎的译本。普及度以及公认的专业质量为本译作读者意识和互文性体现的前提保证,最适合译者主体性理论视角下的分析,故本文选为研究对象。
  1.读者意识概念下的译本取向。有学者认为,译者主体性除了体现在作品的再创造上,还体现在文本选择、预期效应操纵等方面。基于这种理论,本文从读者意识的探讨出发,由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分析罗氏呈现译本的风格特点。
  (1)译本排版。译者对原文本即底本的选择,既是原文本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之一,也是译者主体性所能发挥的最大限度。而在译本中,不同的排版是译者对读者阅读顺序的指引,不同的条文顺序、翻译内容编排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引导以不同的翻译目的。
  从上述视角审视主体性理论对译者底本选择的影响,可见罗本选用《宋版伤寒论》这一权威古本为底本、参考经考证的注本,展现出典籍原貌,可供深入研究参考。
  审视译本排版,罗本保留宋版原顺序,编排简洁。正文不插入医案和其他注释,保证流畅阅读。以原文为导向的编排侧重原文本的传播,译入语接受者更多地看到古书的原貌,例如宋版条文的顺序及条文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原书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