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895 点击: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难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人文素养,而重语言技能、轻人文素养也是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本文在产出导向法(POA)理论体系指导下,以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3》第7单元为例,从教学目标、任务设计和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对《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进行设计,阐明运用POA进行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旨在为POA运用于《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基础英语》课程;《新编英语教程3》
  【作者简介】郭妮(1981.0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商学院外国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研究”(2019N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基础英语》是英语类专业的基础阶段教学中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承担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在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或者基础英语课是各门课程中学时最多(一般是每周8学时)、教师和学生期望值最高、对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最关键的一门课程。”(何兆熊,2005)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多所高校英语专业进行改革,《基础英语》这门课程的周学时已削减至每周4学时,但比起其他英语课程,仍然是课时最多的基础课程,其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基础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重语言技能、轻人文素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产出能力不足、产出质量不佳等教学问题普遍存在。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师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基础英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秋芳教授团队构建的产出导向法旨在解决“学用分离的弊端,该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趋完善,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文秋芳,2017)本文试图研究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为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及同类英语课程运用POA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依据:产出导向法
  如同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POA的教学理念也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排在首位,但是其特色是同时提出了“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的理念,这区别于其他教学法。POA的理论框架构建于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和选择性学习假设之上。其提出的教学流程设计分成三个阶段,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文秋芳,2014)这三个阶段中,教师要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表现在进行活动的引领、设计、和支架三个方面。下文以教授《基础英语》课程为例,阐明产出导向法运用于课程教学后的初步效果。
  三、基于POA的《基础英语》课程设计案例
  《基础英语》课程每周4学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讲解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教学效率也低下。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的输出性学习是该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笔者选取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3》第7单元《谁杀死了本尼·帕瑞特?》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研究POA运用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案例设计。2019年12月笔者以所教授的本校18级翻译专业本科生为对象,进行了初步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情况如下:
  1.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两大部分。
  (1)交际目标: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 具体目标是以“My View on the Chongqing Bus Accident”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给《中国日报》投稿。
  (2)语言目标:掌握与交际目标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掌握体育运动的相关词汇;了解拳击运动的相关术语;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学习议论文从多角度分析原因的句型。
  2.任务设计。结合2018年热点社会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将单元任务设定为思辨型议论文写作,原因有三点:第一,该话题具有现实性和争议性,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为语言的运用提供前提;第二,该话题具有人文性,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探讨,学生可以从司机、肇事者、旁观者、整个事件等多种角度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较深入地对社会风气、人与社会关系进行思考,体现“全人教育”的理念(文秋芳,2015);第三,该话题可以和课文“Who Killed Benny Paret?”在展开论证的方式上较好地契合。教材中的课文反映的是英国历史上的公众事件,与现实社会中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看似并无相似之处,但两者都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也都可以从不同个体角度进行分析,具有探讨价值。在激发学生学习目标语言的同时,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观察的敏锐力,以及对有争议话题的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
  3.教学流程。与传统教学导入不同的是,POA理论以驱动作为教学的首要步骤。在这个驱动环节中,教师需要创设交际场景,同时要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让学生初步尝试完成交际活动。在第二步促成环节中,教师需要发挥脚手架功能,选取合适的输入材料,填补学生完成任务的“空缺”。此时,教材上的课文不再是远离学生的说教,而是值得尽快学习和使用的素材和工具。评价环节包括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课后对学生产出任务进行延时评价。(文秋芳,2015;吴越, 2019)
  a.驱动环节。首先利用真实案例(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创设交际场景,向学生呈现将来可能会面临的交际场景:给《中国日报》投一篇新闻评论稿,分析事件成因。学生在进行产出任务尝试过程中可能会陷入困境,产生一种“饥饿”状态。然后布置学生阅读《中国日报》上的一篇对该事件进行报道的英语新闻(标题为“We all could have been on the Chongqing bus”和《环球时报》的报道,标题为“Fight between driver, passenger causes Chongqing bus plu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