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小军 字数:13345 点击: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通过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探寻初中生体育锻炼与坚韧性人格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以中等锻炼量为主;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坚韧性人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坚韧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初三年级的坚韧性人格水平高于初一年级,初二年级高于初一年级;体育锻炼与初中生坚韧性人格存在正相关关系,体育锻炼能够预测坚韧性人格的水平。

[关键词]体育锻炼;人格;坚韧性人格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下一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间为青少年时期,因此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健康保持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出现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文件,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其中《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培养健全人格中很重要的一环,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抛弃不放弃精神,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了以“健全学生人格”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可见,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和体质下降的问题,体育锻炼是有效的途径之一。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在应对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的问题上处于重要地位。

体育锻炼同时也称为身体锻炼,学术界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取得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体育锻炼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者季浏(2006)对体育锻炼提出的概念在我国学术界较为认可,认为体育锻炼包括肌肉力量和耐力、各种与心肺功能、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以增强体能为基本目的的身体活动[1]。

坚韧性人格的概念最先被国外学者Kobasa所提出,认为坚韧性人格是指个体在抵御和应对应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格特质,包括承诺、控制和挑战三种成分[2]。我国学者卢国华(2008)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编制了适合中国人的坚韧性人格量表,其中包括韧性、控制、投入和挑战四个维度,并认为坚韧性人格是指一种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且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3]。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试图对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其坚韧性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了解体育锻炼与坚韧性人格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探讨体育锻炼能否促进坚韧性人格的发展,梳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学校体育在增强体质和发挥育人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能够在了解体育锻炼和坚韧性人格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初中生坚韧性人格的现状情况,对初中生的坚韧性人格现状进行反思,提供更多学校教育在培养初中生坚韧性人格和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选择。反过来,对体育锻炼与坚韧性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特点以及规律,对推进体育教学乃至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实践意义

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日益严峻,对体育锻炼与坚韧性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能利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反过来,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特点,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启示,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寮步镇香市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初一年级至初三年级当中,分别随机抽取100人,共计选取300人。研究对象共计300人,男生164人,女生136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wed of science等资料库搜索“人格”“坚韧性人格”“体育锻炼”的相关专著、相关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等文献资料。系统地研读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学相关书籍,并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分析,系统了解过去学者在体育锻炼、人格和坚韧性人格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