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068 点击:

作者:薛飞
  【摘要】习总书记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后,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高校教改面临的新任务。英语作为中西文化碰撞冲击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薛飞,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教师,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和辅导员的谆谆教诲,但这两种方式的教育效果甚微。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 。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教师除了要完成本专业的知识讲授,还要全方位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所教学科。正值各大高教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如何实现各个专业的课程思政也是此次讨论的一个热点。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因而,英语是中西方文化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前沿学科。王守仁提出,熟悉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放弃民族特征和文化身份。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所学课程内容大多是关于西方国家的人与事,包含有大量的西方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接触西方文化。此外,在加上美剧、好莱坞电影等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思想刚刚解放,,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而言,长期大量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入侵,可能会导致他们夸大西方文化的精华之处,忽略中国社会核心价值和和中华传统文化,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因此,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是非常必要的。
  2.可行性。首先,2014年,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的讲话中提到“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大学英语”是普通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必须课,具有课时多、历时长、受众广等特点,是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选阵地。其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灵活广泛,只要语言载体是英语,可以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方面,因而可以适时适量地引入、增加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内容。再次,英语教师可以以西方文化为契机,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具体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课程相关能力培养明确提出“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因此,可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大学英语与思政教学的结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实践:
  1.紧扣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凸显素材中的文化知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始终注重单纯语言知识的灌输,英语教学双方的功利性极强。教学过程中仅强调语言的工具性,教学及教材均重语言的形式而轻语言的社会意义,忽略语言的实际运用。比如,笔者有次问在美国求学的朋友有没有遇到什么文化差异现象,他说道,初到美国时,当人们见面时跟他说“What’s up?”时,他非常困惑,总觉得我没事啊,你干嘛这么问啊,后来才明白,这种情况下的“What’s up?”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Hello”,对方也需要回答一句“What’s up?”。这位朋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困惑,主要是因为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更强调“What’s up?”表示询问某人近况如何或者发生什么事了,而忽略了它在英语文化中的应用。
  教师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有关实际运用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利用教材中反映的文化现象,抓住蕴含的人文题材,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Thinking across cultures中提到了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英语为母语的人喜欢直入主题,而中国人则倾向于迂回进入主题。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交际。看似是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异,实际上却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人与人交往时,中国人讲究友善,注意谦虚,尽量避免正面冲突。而西方人虽也重视人际关系,但首要的是把事情办成,因而喜欢直击重点。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和交际方式5,所以,此时教师可以趁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扩展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融入中国思政元素。教师们常说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什么是跨文化意识呢?跨文化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在与异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文化也加深了了解6。正如前文所提,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课程内容涉及大量外国文化,师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体制、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英语文化的强势教化效应却导致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可以随口说出像pizza、hamburger、chips等有关西方餐饮的词汇,但是却不知道中国的包子、烧饼、馒头等表达。针对这一现象,教材和考核内容都已经开始做出相应变化。比如说,《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版教材与时俱进,在课后练习中增加了药膳、孔孟之道等的练习,充实完善了教材内容,体现了教材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再比如,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汉英翻译题型内容多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弥补了教学内容中中国思政元素的不足。除此之外,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相应地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创设跨文化交际情景,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彻底地了解中国文化,更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
  3.把握时事新闻,适时进行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大学生普遍不关心时事政治,轻视思想政治学习。但四六级改革后,加入了新闻听力的考察,这就要求学生要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报刊是了解社会动态、社会问题最直接的手段,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下发生的大事件或者社会热点,鼓励学生去搜集官媒和外媒的相关报道,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感受不同文化视角下新闻报道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结语
  要实现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改革非一日之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将文化学习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的切入点,符合总书记指出的“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但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仍然是日后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2]王守仁.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4):106-10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黄怡凡.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文教资料,2018(5): 209-211.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