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7662 点击: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密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逐渐显露。本文从问候语文化、修辞文化以及语言结构文化三方面综合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汉语言文化存在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即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习惯。对此,本文提出树立英汉文化差異意识、培养文化认同以及英语文化思维等措施,以期能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思维模式
  作者简介:李曼(1976.06-),女,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而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而语言作为沟通的媒介,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容易使人们的交流产生误解。而跨文化交际既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符合,能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还能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际中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对此,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探究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能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障碍,实现英汉语言互通自由,是当前学术界须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展开交际的行为。其交际内容包括本族语言和外来语言两部分内容,并通过交际行为达到交流目的。这种交流的主体双方可以是任何两个在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群。基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多需要运用到语言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更需要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禁忌。
  二、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
  基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发展等,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一些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问候语文化差异
  问候语形式方面。不同文化交际中有不同的语言习惯。例如在英语中,通常将“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ello”等问候语用于各类场合,但汉语问候语中,在非正式场合,更倾向于使用“早”“吃过了吗”“回来了”等问候语。此外,为了表示礼貌,虽然英语和汉语都会使用到称谓词,但汉语更强调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例如“张阿姨好”“李奶奶,最近身体不错”等。但英语文化中更重视人与人之间身份的平等,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之中,可能会直呼对方姓名,以表示亲近。
  问候语内容方面。随着文化的交流碰撞,虽然英汉在问候语形式方面的差异逐渐减少,但在问候语内容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英语的问候交际中,对具体事实内容涉及较少,而汉语中则更倾向于讨论具体的命题内容。汉语交际中,吃饭是一个经常性讨论的话题。但在英语文化中,以“饭”为主题的相关交流较少,若使用与吃饭相关的话语进行问候,则会使人误以为对方在向自己发出吃饭邀请,从而引起误会。再如,英语文化中,双方的问候话语中极少涉及“工作”“学习”“家庭”等隐私信息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话题讨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极其没有礼貌的。而在汉语文化中,则将询问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看作是对人关心的行为,甚至这些问候语会延伸为交际中的主要讨论话题。
  (二)修辞文化差异
  修辞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由于英汉文化的不同,导致修辞文化中的表达也各有不同。例如,在英语文化之中,“猪”常常被用作贬义,但在汉语文化中,虽然猪也在某些语境中被赋予贬义意象,但也存在“猪元宝”一类的含褒义的内容。再如,“龙”这一形象,在汉语文化中多象征着权势、高贵,在汉语文化中,古代皇帝常自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也习惯于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也出现了“dragon warrior”的传说。此外,在修辞方面,与英语文化相比,汉语文化中包含众多隐喻,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带来了障碍。
  (三)语言结构差异
  不同地区的语法结构不同,导致当地的语言习惯也不同。英语语言中习惯主语优先,即在语言表述中必须先有确定的主语,遵循“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便于听众更好地理解说者的意思,从而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而汉语语言表达多属于话题优先原则,在情景对话中常常省略主语。
  三、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造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具体从历史文化、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英汉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发展中追求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强调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然环境,更强调人的独立性。总之,英语文化更侧重于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而汉语文化更重视事物的整体结构。
  (二)思维模式差异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部本质及发展规律性的反映。而语言思维是人类将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三要素串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
  (三)综合性思维与分解性思维
  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多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中国人逐步形成了综合性思维,由此汉语重视语言的意合性。而西方长期以来多重视个体主义的发展,个人文化氛围较浓厚,由此而形成了分解性思维方式。在英语语言习惯中,对句子的形式结构要求较严格,一个句子可以分成多个结构。且受个体文化的影响,英语表达更倾向于一种由内向外的扩展式表达,从局部到整体。
  (四)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
  汉语文化中,特别是汉字与诗歌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直觉性思维。汉字是表意文字代表,“象形文字”是物体含义的直观体现,而汉字造字法中的“会意”和“形声”均从属于“合体造字法”,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成,通过字形与字义形成新的字,表达新的含义,但其含义较为直观。如“鸣”字由“口”和“鸟”组成,直观地表示鸟的叫声,学习者在学习中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直观性思维。再如中国的诗歌文化中,忽视语法的整齐合一,更讲究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与汉语的直觉思维相比,西方的语言文化更讲求理性思维,英语作为表音文字的代表,在组织语言时须依据严密的语法关系进行形态变化。例如时态的变化、单双数的变化等,都需要遵循语法规则加以调整,极其重视语言的准确性,由此可见,英语文化中重视理性思维,强调语言形式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