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682 点击:

      【摘要】作为新高考题型改革的产物,读后续写为高中英语“读”与“写”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引,通过创新读后续写教学,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应对新题型的备考能力,切实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本文首先分析了Making Inferences这一解答读后续写题型策略,进一步通过实例探究Making Inferences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切实提升学生读后续写题型解答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后续写题型;推断;思维品质;阅读;信息差
      【作者简介】汤红艳,福建省晋江市毓英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新高考读后续写题型‘读思达’教学研究”(编号:KCZ2020060)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读后续写是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这一题型有以下特点:题目给出350词左右的文本(一般为记叙文),还给出首句未完成的两个段落。题目要求考生先阅读文本,根据文章内容及所给段落开头语的线索和逻辑,合理展开想象,然后完成150词左右的写作,写作内容应与阅读文本在情节、人物角色性格、文本结构等方面衔接自然,逻辑合理。通过对这一题型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解答这个题型的过程是读—思—达的过程,即在阅读时提取要点,进行思维的延续,最后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完成写作(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个题型的教学与备考聚焦在文本的阅读和写作上,没有在思上下功夫,忽略了读写的中间连接环节——思考。从教学效果看,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读与写分离。读与写一旦脱离,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学生写作无话可说,内容脱离文本本意,写作逻辑混乱,续写段落与前面的文本衔接不合理,甚至堆砌词汇、离题等。因此,在读后续写中重视“思”的环节,,构建读与写的桥梁是精准定位题型特点、对题型进行精准化教学与提升学生备考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使用Making Inferences策略的意义
      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思考写作内容,补充读与写的信息差的方法很多,其中Making Inferences是读后续写过程中能够清楚梳理阅读文本故事的线索,合理铺垫情节,提高写作逻辑准确度的策略。
      什么是Making Inferences?从inference的词义看:Inference is drawing conclus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that has been implied rather than directly stated and is an essential skill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Marzano在On Excellence in Teaching(Marzano, R. J. 2010.)中认为:Inference is a “foundational skill” —— a prerequisite for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21st century skills.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教会学生进行推断是提升他们思考能力的重要技能。此外,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称为高阶思维,预测、分析、概括、推断、评判、质疑等都是培养高阶思维的方法。由此可见,教会学生Making Inferences策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实际的意义。
      三、读后续写课堂使用Making Inferences策略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美国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O·Henry)著名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读后续写教学中使用Making Inferences策略。本文用作例子来阐述的这篇小说是原著改編版的英文小说,原文出自网站轩宇阅读网,网址为https://www.xyyuedu.com/wgmz/ouhengliduanpianxiaoshuoji/300164.html。《警察与赞美诗》集中体现了欧·亨利作品的风格,人物角色性格分明,故事线索清楚,情节逻辑明晰。此外,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发展到高潮阶段时立即停止,留下悬念,出乎意料却合情合理,令读者回味无穷。因此,这一文本可以作为良好的训练读后续写的材料,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故事。完成文本阅读并整体感知故事后,教师进行一个“Free talk: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uthor, great novelist O·Henry?”。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他们自己对于欧·亨利小说特点的理解和了解。一般而言,学生或多或少都读过欧·亨利的小说,因此他们基本上都能说出一些欧·亨利小说的特点。当然,如果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教师也应当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一定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结尾情节进行合理推断,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接着,教师使用Making Inferences策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线索,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所阅读文本中的情节对后文发生的情节进行合理推断和预测。
      T guides the Ss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 and answer this question:
      Inference 1: What might Soapy feel when he knew he would be on the Island for three months ?
      Clue 1:Three months on the Island was what his soul desired. Three months of assured board and bed and good company, safe from north winds and policemen, seemed to Soapy the most desirable thing.(para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