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32 点击:

  摘 要:本文以社交媒体微博中的不定人称代词“某些人”的伪模糊指称为例,分析和探讨社交媒体中发话人有意使用“某些人”伪模糊指称指代某一特定具体对象的用法。本研究从言语行为出发,收集了100条含有“某些人”伪模糊指称的博文,借助多模态线索和话语篇章分析手段,针对其指称对象的关系距离远近和包含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归类、统计与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研究意义在于弥补伪模糊指称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揭示“某些人”在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与效果,从而为进一步的模糊指称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某些人”;模糊指称;微博;言语行为
  作者简介:叶浅吟,华中师范大学。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随着社会变迁,语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在实际使用中有很高的灵活性与随意性。通过社交媒体进行非正式的言语交际时,代词的模糊指称现象的广泛运用就印证了这一点。 已有许多学者对于模糊语言作出界定。例如,周树江指出,模糊语言是“由词语或短语体现的表达概念不明确的语言现象”。Carter and McCarthy将“模糊语言”定义为“借助含义较为宽泛的词语或短语,有意采用不明确、不简练的方式指代人或物”。基于说话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和共同的背景知识,说话双方往往都能够领会确切的指称对象,但是通过运用模糊指称,说话人能够传达明确指称无法传达的特殊会话含义,完成特定的言语行为。因此,模糊指称作为语言在语境之中动态的呈现形式,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作为新媒体语境的产物,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收集研究数据的重要渠道。例如微博上名人的言語行为与面子保全研究,模糊指称某人(someone)的研究,自我与他人导向的社交媒体面子行为研究,跨文化道歉可适性的语用研究,关系理论视域下幽默的产生与失效机制研究,新冠疫情期间抗疫口号中违反礼貌原则的言语研究,国内外社交平台上的自拍与理想自我形象建构的对比研究等。为进一步探讨社交媒体中不定人称代词的伪模糊指称现象,本文以微博作为语料来源,从微博中模糊指称“某些人”出发,拟分析网络语境中的模糊指称现象,探讨网络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并进一步归纳“某些人”的指称关系远近及其所包含的各类言语行为。
  二、模糊指称
  近年来,人称代词的模糊指称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随着认识加深与学科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扩展,视角也愈发多元化。在传统语境中,模糊指称的研究视角有成因阐释;指称类型分析和语用功能分析等。
  如从模糊指称形成原因视角出发,杜世洪从发话者使用模糊指示语时所涉及的语义对象、认知过程和语用策略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we”在应用中因指示信息的接受中心随着话语场景与目的不同而发生顺应性偏移而产生语用模糊的现象。此外,张东认为称谓语模糊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人们对客观对象认识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某些客观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对词语理解的差异性及语境的变化。
  如从指称对象与类型视角出发,黄奕等分别比较了汉英双语中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模糊指称现象在类型和频率分布方面的异同,发现汉语和英语中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模糊指称在指称类型(如确切指称、直接引述、小范围类指、泛指等)方面有相似性,在各类型出现频率方面则具有显著性差异。金颖哲等分析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那个”一词的语义模糊用法及分布情况,将“那个”一词违反合作原则中避免歧义这一准则的用法命名为互通性模糊,并从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视角加以阐释。
  如从语用功能视角出发,Strenstr?m发现模糊指称常常用于非正式场合,能够实现多种社交或人际功能,例如产生同事情谊,促进团结,表达主体间性,,避免尴尬与关系威胁,进行自我保护,但同时模糊指称也存在负面功能,例如可能造成不礼貌、懒惰、不可靠等印象,或者用于欺骗与误导消费者。
  除传统语境中的模糊指称研究外,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各类社交媒体,部分研究对网络语境中的模糊指称进行探讨。如Jin and Chen分析了“某人”一词的模糊指称现象及对应的言语行为。在该研究中,研究者收集了微博平台上包含“某人”一词的对话案例,界定了“伪指称模糊”(mock referential vagueness)这一概念,即“说话人故意使用模糊指称来指代某个具体而确切的对象”,分析这些案例中模糊指称的使用情况,结合案例阐释了这一用法可能实施的言语行为,例如嘲弄、抱怨、称赞等,并进一步分析“某人”指称对于交际双方的关系管理方面的作用,例如可以显示交际双方的亲密程度以及避免冒犯对方等。
  目前,传统语境中人称代词的模糊指称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于网络语境中的人称代词模糊指称研究甚少,因此,为了弥补这方面文献的空缺,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选定社交媒体微博上发布的内容为语料,分析复数不定代词“某些人”的模糊指称现象及其所包含的言语行为,以期进一步推动模糊指称研究的发展。
  基于上述内容,本文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 微博上“某些人”指称的关系远近如何?
  (2) 微博上“某些人”指称所包含的言语行为有哪些?
  三、研究方法
  (一)语料
  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为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微博搜集到的实时动态的文本材料。《微博2020用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数量达5.11亿,日活跃用户数量达2.24亿,其中“90后”“00后”用户占比近80%。由此可见,该平台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是我国年轻群体分享、传播、获取信息,就时事热点或个人生活发表评论、抒发感情的重要平台,能够较为贴切地反映中国年轻人互联网用语习惯与语言使用特点。
  微博是一个开放性的互动交流平台,信息相对公开透明,本研究通过微博网页版自带的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某些人”,共收集了100条含有“某些人”的文本材料。这些材料的时间跨度为2021年7月5日至2021年7月25日。

20220403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