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509 点击:

【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不管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在世界诗坛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对西方读者而言,为了更好的理解杜甫诗歌,往往需要将杜甫诗歌翻译成英文,对此,本文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出发,对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审美模糊性 杜甫 七言律诗 翻译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至今,杜甫的诗歌流传有1500多首,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在我国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在世界文坛中有很到的地位,在杜甫的诗歌中,既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有赞美山河的雄伟,同时杜甫的人生态度也通过诗歌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审美模糊性的概述 
  对于审美的模糊性,其关键在于语境,语境是理解审美模糊性的关键,语境是通过各种语言信息和体动信息,与相应的语境效果产生关联,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所要表述的内容意义。语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系统,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看,在对相关材料进行领悟时,需要保证明示推理的准确度,而这个准确度的把握则需要根据语言双方的语境重叠判断。审美模糊性体验下的杜甫诗歌翻译,是在保证诗歌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利用相同词义的英语单词来代替原有的汉语,从而让英文读者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杜甫诗歌的蕴意。 
  二、审美模糊性下杜甫七言律诗《登高》翻译分析 
  对于杜甫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但是在实践中,翻译出来的作品未必完全符合其理论。对于杜甫的七言律诗,不管是在字数上,还是在对仗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汉字和英文字母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杜甫七言律诗翻译时,很难实现格式的对等,对此,在进行七言律诗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归化的手段,在保持原有诗歌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将七言律诗翻译成相对应的英语格律诗体。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对其翻译进行分析。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These days of autumn,the clouds 
  Are high;wind rises in strength; 
  Far away the cry of monkeys can 
  Be hard,giving people a sorrowful 
  Feeling;skimming the white sands 
  And the water,waterfowl fly;failing 
  Leaves rustle as they come through 
  The air;the Yangzi seems endless 
  With its waters rolling on incessantly; 
  So many autumns have I now spent 
  A companion;now do I climb high 
  Above the river by myself, 
  Troubles and sorrow have turned my hair 
  Grey;sick and poor;I now 
  Even stop drinking wine! 
  1.字数。从诗歌《登高》的诗行上看,翻译后的文本明显采用了异化翻译手段,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分行、断句等手段,使得翻译后的诗歌在每一行的长度上,保持统一,从而将诗歌《登高》原文的方块状视觉效果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在汉语诗歌中,这种视觉效果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英语诗歌的规律中,很少出现这种段句式的诗歌,这也表明了诗歌《登高》英语译文的异质性。在译文中,翻译者尽可能的将诗歌每句长度、单词数保持在可控制的变动范围内。尽管如此,但是还可以看出,诗歌《登高》在翻译后,格律诗的每句字数统一物质仍然难以保存下来,对此,翻译者通过对译文的每句长度进行规划、断句,从而尽量使得译文的视觉效果和原文的视觉效果接近。需要注意的是,该译文的断句方法虽然从视觉上看和原文比较相似,但是会出现一些不当的断句,这就会对英文读者理解原文语义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在七言律诗中,并没有这种断句形式,因此,该译本包含着独特的“异质性”,可以说是杜甫诗歌《登高》的异域风情。 
  2.对仗。对于诗歌《登高》,可以说是诗圣杜甫作品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登高》的格律非常精美,一般情况下,普通的律诗只有在中间的两联使用对仗手法,但是在诗歌《登高》中,全文都采用了对仗的手法,诗歌十分工整,但是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很难实现对仗,特别是在平仄这点上。有的学者提出,在进行诗歌翻译时,为了保持原有诗歌的形式美,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有诗歌的对仗形式,尽管如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是难以实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然可以采用异化这一策略,但实际中可行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在诗歌《登高》翻译中,放弃了诗歌的对仗这一要求。就目前而言,在诗歌翻译中,要想实现对仗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翻译者只有可能神来一笔想到如何实现译文的对仗。 
  三、总结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审美模糊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根据原文作者的语言信息,明示推理,根据自己的知识及翻译者理解原文所形成的语境,使用目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对于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要在保持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行句统一和对仗,从而将中国诗歌之美展现在英语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何慧珍,卿倩.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看中国古诗的英译——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5): 61-62. 
  [2]李气纠,李世琴.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0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