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105 点击:

      摘 要:后疫情时代使得“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成为主流,但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完美融合,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仍亟待解决。大多数高校教师只是将线上作为一个手段,实际仍采用原本的大课堂授课模式,这样既磨灭了线上手段的积极作用,又无法提升学生的兴趣。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心进行了教学实验,希望对各位同仁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所启迪。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常继林,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一、现状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形式仍然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新型的教学方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线上学习平台等仍然是作为辅助手段,主要作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之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都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所筛选出来的“精品”,不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缺点是:知识量少,而且缺乏时效性,不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缺乏新意,与其日常生活相差甚远,并无学习的必要。“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一大考验就是:转变教学的重点,教师的责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根据学生成果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于教材,我们无法每年都进行变更,需要做的是将文章的主题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谈一下当前社会中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而后与文章内容(十年前左右)加以对比,而后对日后的情况加以推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具体操作流程为:课题布置——学生课下分组学习——课堂测试——测试结果分析——针对性辅导——结课作业。
      二、问题
      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的线上线下授课确实取得的一定成就,但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以我校为例,当前采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所出版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版,同时购买了“U校园”网上学习平台,作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资源平台;课堂授课采用传统授课与“雨课堂”相结合的形式;课后的检测则采用了该出版社的“itest”平台,同时辅以“批改网”作为写作的练习平台。
      但这种新形式教学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改革,但在教学成果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具体体现为:我校20级学生(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学生第一学期的英语成绩相对于19级学生(当学期未經历过疫情)的成绩下降了5.5%,其中听力下降3%,阅读理解下降6%,写作和翻译下降了4%。
      并不是说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形式出现了问题,而是在具体操作方面并没有落到实处,才造成了这种资源和人力的双浪费。所以,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融合,才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解决方案
      要将“线上+线上”教学形式落到实处,本质上还是利用线上工具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甚至“我爱学”。所谓的兴趣无非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获得知识的兴趣是直接的,为了获得知识而学外语的兴趣则是间接的。兴趣是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更好地刺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一)课题布置
      现阶段英语教师的课题布置乃至课件制作一般采用集思广益的形式,即由几位教师共同商讨后制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所选择的题材更为慎重,不容易出现一些偏激的内容,而问题也恰恰好存在于这种好处之中,过分的正统,而忽略了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
      例如,《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1“Discovering Yourself”,统一制作的课件中给学生布置的课题为:My Past and Future,而给出的参考答案也更多地集中在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名人,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但这样的安排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至少不具备时效性。
      有鉴于此,笔者对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人力2001和2002两个班进行教学实验,对第三册第一单元进行课题布置,其中2001班布置的题目为:My Past and Future,而2002班布置的题目:Chen Wei and Gu Eileen-different choice leads to different future。
      而后的教学讨论中,二班学生对个人自身以及未来的思考明显更为深入,少有出现上网抄袭的情况。诸如:某些学生提出了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 Education的区别问题,还有同学在出国留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美国的教育是否强于中国的教育,以及为什么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难以诞生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高端人才的思考。
      虽然学生们的想法有些过于偏颇,但在教授讨论的过程中,却能够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思政教育。比如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也仍处于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在讨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
      所以,课题布置方面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必须具备时效性。
      (二)学生课下分组学习
      传统的课下分组基本以教师指定为主,按照学号,由固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基本侧重语言点,以及部分句子的翻译和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到学习过程中,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无法刺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时代给社会带来的是海量的知识,所以语言知识以及课文内容的翻译,学生只需上网就能了解。刻板的让学生翻译文章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学生从网上直接拷贝,而毫无实际效果。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将课下分组的重心由知识的摄入转为刺激学生学习的激情。例如对于第三册Unit 1中passage 1“Catching Crabs”,笔者安排的分组学习内容是:A Quarrel with Your Father and How It Was Solved,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下作者的父亲是否是一名合格的父亲。

    202205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