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672 点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无时无刻不面对外来文化,面对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冲击。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培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外语教学既有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普遍特点,同时又有其特殊性,长期存在较为普遍的文化自信缺失。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开展,我院外语教学团队充分意识到上述问题,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工作框架下进行了一系列调研,针对学习动机、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环节等制订和实施了多方面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外合作办学;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正式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形成“四个自信”的重要思想,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等学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任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阵地,必须面对和思考如何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这一重大课题,引导青年一代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文化迈向世界、走向未来贡献力量。
      一、文化自信与高等学校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无时无刻不面对外来文化,面对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冲击。因此,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培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文化反思的现象。这一方面体现在对教材中的西方文化一味被动学习接受,,缺乏深层解读和批判;另一方面则在于缺乏对中国文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缺乏运用所学外语表达和展示中国文化的意识与行动,专注于国际视野,却往往忽视家国情怀。不少学者早已关注到这一现象,称之为高校外语教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肖龙福等曾对此作过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语现象’,尤其是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还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能力”,其中非英语专业的受试者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外语教学大纲的相对完善、外语专业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增设、外语课堂课程思政的开展等,外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状况有明显改观,高校师生大多能够意识到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这也体现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大型外语考试以及比赛的题目设置中。但是,从新时代我国国家战略与国际地位以及外语学科所承担的任务和使命来看,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意识和行动还远远不够。郭凤鸣就此指出了一些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包括教学大纲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缺位、外语教材中中国文化被擋在门外、外语教师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并提出“完善教学大纲、修编教材、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强化课程思政、优化测试与考评”等改善途径。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外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速度加快,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外语教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外语教学既有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普遍特点,同时又有很多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以“n+n”的国内学习加国外学习形式为特点,或邀请国外师资到国内以外语授课。对于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而言,外语虽不是其专业课程,但却占有相当大的课时量和课时比重,外语成绩和能力的好坏对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往往具有极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前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师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了解和学习合作院校所在国的文化、习俗、历史、社会制度等,重视对异域文化的接受、适应和融入。对于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而言,他们未来将有较长时间在国外学习和生活,融入他国文化,直面他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以重庆移通学院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与德国多所高校广泛开展合作办学,拥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各类合作项目,办学规模可观,在校学生数量、每年出国学习学生数量庞大。根据项目不同,国际班学生在国内学习阶段需要学习雅思英语或欧标德语课程,并通过相应的语言等级考试,外语课程课时量普遍较大,部分项目在第一、第二学期的外语课时量可达200节以上。学院外语学习氛围和国际化氛围浓厚,与英语和德语相关的学习活动、竞技活动、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学院重视对学生国际视野和文化适应性的培养。学生未来需在德国学习和生活一年半至两年,毕业后若继续深造或实习则时间更长。与此相对,目前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却明显不足。教师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学生普遍缺乏用外语传递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缺乏文化自信的态度和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动机方面
      长期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师生双方形成了“外语作为工具”的意识。学习外语的直接动机是出国留学,外语被当作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的工具,能听能说、能过级往往被当作终极目的。相比于普通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师生对语言背后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关注普遍不足。即使教学过程中涉及不少文化知识,总体上也是围绕留学目的地国家的日常生活,仍然透露出“工具意识”驱动下的功利主义,重实用性而轻思辨性,重对方文化的适应而轻自我文化的表达,在情感态度上缺乏文化自信的意识。
      (二)课程设置方面
      相比于普通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专业课程加外语课程已经相当繁重,不太可能专门开设类似“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课程。学生仅靠中学时期以及日常生活中掌握的中国文化常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既不全面也不系统;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虽然在思政课程和通识课程中有机会学习,但与所学外语知识和外国文化不产生关联,存在典型的“两张皮”现象。

    20220911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