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一项活动。这个活动就像一个传送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文明被传送到其他文明之中。但是,这一活动并非是毫无界限的,事实上,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很多不可译的现象。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诸多不可译现象进行探究,浅析不可译性在文化当中的体现,讨论如何解决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差异;可译性;不可译性
一、引言
不同学者对翻译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不管是哪种定义,都基本承认翻译是不同语言间文化信息传递的实践活动。因此,文化和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加之语言文化的排他性,翻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十分受限于文化要素。因此在不同民族语言间做信息转换时,必然会导致一些翻译无法传达的现象,这就是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二、不可译现象在文化差异中的体现
(一) 习语谚语的不可译性
习语和谚语是语言使用者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对本民族语言不断总结精化的语言部分,和本民族族群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习语和谚语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英语和汉语由于地域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的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存在巨大差异。常见的就是同一种事物在两个族群中所表达的含义和所产生的联想完全不同,又或者不同的事物和意象又带来了相同或相近的效果。这样一来,我们不能期望在翻译中总是能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意象和表达。文化差异使得很多汉英习语和谚语看似对等,其实貌合神离。比如以下汉英习语:
1.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2. 挥金如土
对于第一句英语谚语,我们的翻译是“倾盆大雨” 或“暴雨”,但这只是理解基础上的意译,而原习语当中西方对于猫和狗的意象在翻译之后却完全找不到了。所以译文的缺憾在所难免。对第二个汉语成语,我们的参考译法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很明显,在这一组翻译中,汉语的“土”被换成了英语中的“water”,这正是由于汉民族长期以农耕社会为主,所以会有土的意象,而英民族长期居住在干燥的平原和海岸边,所以才有了英语这一习语中的“water”意象。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在习语和谚语上不能完全对等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语音的不可译性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属于漢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二者拥有不同的语音系统,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语音现象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形式,导致翻译的不准确。语音的不可译性在汉译英的菜单翻译中尤为突出,中国的菜名常常结合菜肴的原料、品相、味道和烹饪方式来进行命名,甚至一些菜名暗含典故,具有很浓厚的文化气息和隐喻意义,这样一来,有些菜名为了符合汉语的文化特点,,其名称中的字经常和同音字替换,以中国人过年餐桌上的常见菜“年年有余”为例,有人说中国的菜名已经不单单是菜名了,这其实一点不为过。语音不可译性的典型还有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这篇文章限制性地使用一组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每个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汉语堪称绝妙,但是翻译成英文,其语音特点很难得到保留。该文章1960年被收录在《大英百科全书》有关中国语言项内。语音的不可译性不仅仅存在于汉译英的过程中,英译汉也有相同的情况,比如英语中的脑筋急转弯: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Answer: Letter B
如果将问题句翻译成“什么使一条路变宽了?”,虽然将问题句的意思准确翻译了出来,但是源语脑筋急转弯的巧妙含义在汉语中消失殆尽。
(三)颜色词的不可译性
颜色词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在翻译活动中,颜色词却往往充满了陷阱。因为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语言文化里,往往会有不同的寓意。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色彩的反应、欣赏以及做出的联想很多时候是不同的。所以在翻译时,如果一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指称,直译会导致读者不正确的联想,而意译却失去了原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带来了“不可译”。最典型的要数红色这一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是一种鲜艳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和好运。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正是由于一原因,在中国红色的使用范围和场合十分普遍,过年有红,婚嫁有红,开业为“开门红”,女性之美为“红颜”。但是在英语中,red这一颜色通常代表血腥和暴力。因此,“红红火火的日子”的翻译中没有译为“red”一词,而是使用了“booming, thriving”等词汇,这种颜色词的转化并非漏译,而是达到理解上的基本对等的一种手段,但是虽然意思基本等对,但原语言的意象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四)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语言离不开修辞,修辞手法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具有美感,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要把源语中的修辞原原本本地翻译出来确实很困难。而修辞手法的缺失会带来方方面面的缺憾,比如情感饱满度、场景的生动性等等。以下以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例做简要的展示和分析。
回文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但是要做英汉翻译中的回文对应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这是英语中著名的回文。据说是拿破仑第一次失败,被放逐到地中海的Elba(厄尔巴)岛时写的一个回文句。这个句子以ere的r为中心点,呈现轴对称,正着读和倒着读是完全一样的。有人将其译为:在看到埃及巴尔以前我曾经特别有能耐或者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无所不能。这两种译法将原文的基本意思翻译了出来,但是韵味全失。后来又有译者经过尝试,将译文修改为:落败孤岛孤败落。这一译法虽然对应到了汉语的回文结构,但是译文有一种强烈的英雄末路的凄凉感,和原文所表达的虽然身处困境但壮志不折的意境相悖。汉语中也有相当数量回文句式的使用,比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奶牛产牛奶等。虽然要翻译出来基本意思不难,但是要保持源语的修辞手法确实难上加难。
相关推荐
[梁宝龙] 跨国公司在管理中如何利用文化差异的分析
[校园英语]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应对探析
[校园英语杂志社] 正确应对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思考
[校园英语杂志社] 从文化差异性角度浅析隐喻翻译中保持隐喻特征的方法策
[校园英语杂志社] 英汉文化差异下《经济学人》中隐喻汉译策略研究
[校园英语杂志社]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校园英语杂志社] 互动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园英语杂志社] 朗读:英语课堂不可少的“风景线”
[校园英语杂志社] 文化差异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
[校园英语杂志社] 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校园英语杂志社] 不同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杂志社] 从汉语习语英译看英汉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杂志社]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杂志社]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校园英语杂志社] 如何在中英文化差异下提高英语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