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7083 点击:
  摘要:写作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更大意义上的思维激发,写作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符合情理地写作,还要将文字写出情趣和深度。文章基于真实的写作教学课堂现状,提炼真实学情问题,围绕“学会思考”“训练思维”“形成思想”的三个基点,尝试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之外形成一次新突破,以期能对中学生写作与中学写作教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写作指导;思考;思维;思想;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0-0054-04
  一、 问题描述
  曾经执教过一堂写作指导课《深入才能深刻——写作素材的深度挖掘》。设计这堂课,主要是针对目前初中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素材单一,缺乏深入思考,致使作文立意不高,文章缺乏深度。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就受教群体而言,学生在日常课堂写作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方法引导和能力训练,再加上生活日趋单一化,写作能力在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常经历着冻饿之虞,学生写作主体的地位得不到体现,而对素材的有限思考是制约整体写作的一个瓶颈。第二,从执教群体看,很多语文教师关注的不是素材挖掘能力,而是认为只有素材新鲜才是真正的创新,却忽视了即便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素材也可以经过一种或几种方法的介入实现深度的挖掘,让素材本身的解读性更强。第三,从素材来源上看,当前市面上的写作参考书提供的素材由于过度追求所谓的现代性、人文性和丰富性,反而忽视了生活性和真实性,按照“人生信念、哲理思考、意志品质”等板块进行素材收集,缺乏具体操作的指导,从而导致一部分學生在借用这些素材时,缺乏真切体验,写出的文章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有些学生极走偏锋,干脆抛弃了具体化的素材,而选择一些不够明确的情感进行表述,因过度玩味文字而走向一道迷墙,通篇文章玄之又玄,却又不知所云。第四,从指导思想上看,“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注意写作过程中收集素材,对素材进行多角度思考。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作文有思想,有深度。
  二、 课堂整体评价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一种方法比识记大量材料更有价值。素材的挖掘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它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而挖掘不是徒手劳作可以完成的,必须依赖一定的工具,也就是方法。而方法的传授不能一蹴而就,也要讲究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三思”(思考、思维、思想)的启发与落实。即由发散性思考的激发,到合理性思维的运用,再到针对性思想的形成,最后达成聚合性思路指导下的独立而完整的写作。
  新课标下的写作课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注重思维训练和作文思路的指导。让“三思”真正走入作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而这堂课做到了激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逐步形成思想。当然,形成思想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仅靠一节课是不行的。一堂好的作文指导课,要让“三思”走入课堂,“学会思考”“训练思维”“形成思想”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三、 教学过程评价
  (一)导入阶段,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叶圣陶先生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一堂课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要掌握的是什么。而这节课课题的导入是通过对一幅名为《挖井》的漫画的理解完成的,通过学生自己从画面中领悟到“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并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在写作的过程中,对素材的挖掘就像挖井的过程一样必须要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写出一篇深刻的文章。
  导入设计如下:
  (出示挖井的漫画)
  师:大家在幻灯片上看到的这幅漫画,是黑龙江漫画家张新华所画的《挖井》,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下,画面当中的人为什么挖不到水?
  生:因为他半途而废。没有坚持到底。
  师: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已经挖了或深或浅的五口井,而且看样子还要再挖下去,为什么还是挖不到水?再想想,真正导致他挖不到水的原因是什么?
  生:挖得不够深,太浅了。
  师:也就是不够深入,其实在作文的过程中,所谓深入就体现在对写作素材的深度挖掘上,大家经常会抱怨说没什么内容写,其实关键不在于素材的选择,而在于对素材的挖掘是否深入,只有深入挖掘素材,文章才会显得深刻。因此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深入才能深刻——写作素材的深度挖掘。
  新课伊始,就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二)方法指导阶段,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方式
  在学生领悟了教师的教学目的,逐渐进入思考的状态后,再出示两张幻灯图片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背景替换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够意识到事件的背景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在事件不变,也就是素材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三者中任意一者的变化或者是排列序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和主题体现。
  具体设计如下:
  师:素材的挖掘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它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而挖掘不是徒手劳作可以完成的,必须依赖一定的工具,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方法——观察素材表现性,寻找素材表现点。对一个素材而言,我们看到的内容,是素材客观表现的性质,也就是素材的表现性,而我们感受到的内容就是发现素材表现点的过程。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幻灯片上这幅图片,请用“我看到,我感到”对图片进行简单描述。(依次出示前三幅图片,学生描述)
  (出示第四幅图片)有没有同学可以结合这四幅图片进行一个总结?
  生:一个同样的表情,经过不同成分的添加与变换,却有了或高兴,或悲伤,或生气,或失落等各种含义。
  师:而我们刚才主要进行了哪些内容的替换?
  生:时间、地点、人物。
  师:这就是背景替换的方法,它可以让我们观察到素材丰富的表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