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943 点击:

【摘要】在中英文中皆存在许多对于女性的不同称谓,但这些体现着女性在社会地位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称谓中,体现出了男女称谓的不对称及不平等。本文试图通过讨论女性在社会中的广泛称谓从而浅析导致称谓不对称的文化及社会原因。 
  【关键词】女性 称谓 
  称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名字或身份的呼叫,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一方面,被称谓者的社会地位是公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社会称谓,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和权势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社会称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远近。在英汉语言系统中从以上两方面能发现许多男女称谓不对称的例证。 
  一、相对固定,体现角色和权利关系的称谓 
  在英语称谓的运用中,通常以Mr.+姓 称呼男性,不必反映婚否。相对的,称呼女性有Miss\Mrs.,不得不反映出自己的婚姻状况,同时不能保留自己的姓氏。不论婚否,男性都是健全独立的名字。在汉语中“先生”与“小姐”在称谓的范围上也不对等:“先生”属于社会称谓,在任何场合对任何男性都可以称呼;而“小姐”则属于小社会范围称谓,只能称未婚女子。“女士”一词可称之为社会称谓,但多用于正式场合,目前还没有与男性社会称谓“先生”一词对等的属于女性的称谓。 
  在英语职衔称谓中,指称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往往有男性名词也有女性名词,如actor/actress,waiter/waitress等加上这些词缀以后,往往表示低微的地位和职业,阳性称谓多表示褒义或中性,而阴性称谓则表示贬义。多数有地位和身份的职业,传统上专属于男性,如teacher,professor,judge,pilot,lawyer,doctor等职业,习惯将它们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若指女性,则要在这些职业前面加上性别标记lady,woman,girl或female 等。有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学生称呼大学教授时,称呼男教授通常使用Prof. /Dr.+姓,而称女教授时则用Mrs. /Miss /Ms. + 姓。而一些多由女性从事的职业,如nurse,secretary等却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若是男性从事此职业要在前面加上male,man或boy。通常称知识界中德高望重的女学者为“先生”,如“杨绛先生”、“冰心先生”、等。 
  二、体现亲疏远近关系的称谓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类型,也是男女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夫妻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夫妻关系的存在状态及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中国古时的女子自称“奴家、卑妾、贱妾”等,但“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女性婚后改随夫姓,以夫姓加妻妾身份称呼,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王夫人、邢夫人、赵姨娘;或仅以“氏”称之,如“李氏、刘氏、崔氏”。 
  类似这种带有歧视的称呼并不仅仅存在于夫妻之间,在描述未婚男女时也有所反映。英语中对于单身男女的称谓分别为“bachelor”“spinster”,“bachelor”所含有的社会形象远远优于“spinster”,后者多指性格孤僻,不合群的未婚女性。其中不免暗示透露出对于女性需要通过婚姻来证实自我价值的信息。女师傅、女老师配偶的称谓语也有缺失现象。对男性老师或师傅的妻子可称为“师母”或“师娘”,当老师或师傅是女性时,没有对应的“师父”或“师爹”之称。 
  导致称谓语失衡的原因 
  1.社会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是由男女共同参与的,但是对人类发展的认识和记录,却主要是由男性来完成的。因此,男性的声音和男性的经历是知识领域的主体。由于以男子为轴心的父系社会终于取代了母系社会。在漫长的父系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人们在观念上形成了对妇女特有的偏见。 
  2.社会规范制约。中国封建社会的教条框架从男性角度限制了女性发展自由。相对于中国,《圣经》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略。在成文过程中,犹太作者对待留传下来的母权制因素,采取了否定与改造,一方面试图从文本中抹去母权的成分,另一方面将其改造成为服务于父权秩序的说教。 
  3.社会心理认同。根据萨贝尔·沃尔沃的假说(Sapir-Wholf Hypothesis),语言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还能反作用人的思维与精神的构建。反映出性别歧视的语言又在以某种方式促进社会心理定势的形成,维持着一个压迫女性的社会。 
  汉语和英语称谓词不对称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伦理为主的社会文化系统。语言发展是一种比较缓慢的过程,体现这一文化体系的词语仍活跃在当代汉语和英语中,既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也体现了文化的稳固性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Spender,Dale.Man-male language[M].Bost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0. 
  [2]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志强.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语文学刊,2000,(1). 
  [4]周志俊,成功.浅谈《圣经》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M].吉昌师专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