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400 点击:

  摘 要:本文从英译汉角度出发,首先简要介绍了同声传译的发展史,随后分析并阐述了英汉同声传译的工作原理——“认知负荷模型”理论,同时借助“顺句驱动”这一基本原则,探讨源语信息的切分和重组,继而对源语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本文最后部分详细总结了英汉同声传译基本技巧。通过断句、顺译加之基本的同声传译技巧,能够有效帮助译员在现场顺利完成英译汉同声传译任务。
  关键词:同声传译;顺句驱动;信息切分和重组;技巧
  作者简介:张君(1986-),男,天津人,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口译。
  一、同声传译简史
  同声传译是指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以与讲话人几乎同步的速度,用口头形式重新表述出来的一种翻译实践。同声传译的历史较短,可以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随着一战结束,法语逐步失去其垄断地位,英语的使用变得愈加广泛。1919年,巴黎和会开始使用英法同声传译进行谈判,标志着同声传译作为一种专业开始正式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启的纽伦堡审判是首次大规模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审判纳粹战犯,当时使用了英、法、俄、德四种语言进行同声传译。尽管纽伦堡审判采用了同声传译的方法,审判还是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得益于同声传译“高效”“省时”的特点,同声传译得到了绝大多数与会者的认可和称赞,在会议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90%以上的国际会议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召开的,而且这样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下去。
  二、同声传译工作原理
  著名语言学家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提出了经典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成为口译实践中有力的理论支撑。他指出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简称SI)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四个方面的综合应用:听力和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简称L)、语言产出(Speech Production,简称P)、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M)以及协调(Coordination,简称C),其关系表达式为SI=L+P+M+C。
  在源语加工过程中,总认知容量需求(the total capacity requirements,简称TR)是听力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listening,简称LR)、记忆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memory,简称MR)、产出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production,简称PR) 以及协调容量需求 (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coordination,简称CR)之和,其关系表达式为TR=LR+MR+PR+CR;同声传译顺利进行的容量需求条件为TR≤TA (Total Ability),LR≤LA (Listening Ability),MR≤MA (Memory Ability),PR≤PA(Production Ability),CR≤CA(Coordination Ability)。一旦某一个环节的容量需求超出译员能力范畴,那么同声传译就无法正常進行下去,会产生诸如漏译、错译等各种问题。
  译员在精力分配过程中并非是均匀分配的,以本文探讨的英汉同传为例,绝大多数译员的母语都是汉语,因此在听力和分析源语环节占用的大脑负荷较多;而在语言产出方面,由于输出的语言文字是自己的母语,相对而言会较为轻松,因此在目的语表达方面精力分配的比重会略小。当然,译员在同声传译时精力分配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译员会根据源语语速、自身背景知识等诸多因素动态调节自己的精力分配,以达到最优状态。
  三、“顺句驱动”原则
  同声传译“瞬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翻译方式和笔译有着天壤之别。英译汉的笔译译者可以先通读一遍乃至数遍英文原文,领悟文章内涵;阅读期间可以查阅词典、借助互联网工具甚至可以求助他人、同他人讨论。而同传译员可借助的“外力”就十分有限,通常译员在现场能够助力其翻译的无外乎就是自己译前准备好的专业词汇表、发言人稿件(有时可能根本无法提前拿到)、演讲提纲(PPT)以及搭档的援助。此外,笔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按照需要任意调整句序,甚至将一整句话完全逆序翻译都是屡见不鲜的。然而同声传译意味着译员的翻译与讲话人的发言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英汉同传译员在接收到源语信息之后的3-5秒钟的时间内就需要翻译成目标语,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接收源源不断的英文输入,在大脑中加工新的信息并为随后的汉语产出做好准备,可谓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且高速运转的CPU。
  这样的工作特点就要求同传译员采取与笔译译者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由于同传译员无法等到听完一个完整的句子才开始翻译,只是听到“只言片语”之时就需要向听众提供译文,因此大幅度调整句子语序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通常情况下,译员遵循“顺句驱动”的原则(The Principle of Syntactic Linearity),即译员按照听到的源语句子的语序,将整个句子分割成不同的信息单位,再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将这些单位自然地连接起来,翻译成目的语。该原则有助于译员紧跟发言人的节奏,不断抛出旧信息并同时处理新信息,最大限度减少译员短期记忆压力,平衡好译员四个方面的精力分配。
  要想落实好“顺句驱动”原则,首要任务便是“断句”(chunking),译员在接收信息的时候绝不是按照一个个孤立的英文单词来理解源语的,而是按照信息单位即“意群”(sense group)来分析和处理源语的,意群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词组或短语。句子可以被看作是由意群构成的,因此意群是断句常常使用的一种单位。句中关系紧密的词结合起来构成的较为完整的意义整体,有时是一个短语,有时是一个短句,这就是一个意群。

2022111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