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185 点击:

      【摘要】旅游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诠释。翻译质量评估不能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根据生态翻译学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的文化适应和文化选择决定翻译进程的总体方向和译文的翻译质量,对文化参数进行研究是保障清文化旅游外宣顺畅“走出去”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 清文化旅游 文化参数
      一、引言
      翻译作为旅游文化宣传的最直接手段,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及辐射效力,对于促进地方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积极的助力作用。“清风满韵”已成为辽宁最鲜明的旅游文化特征之一,在清文化支撑下的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翻译质量评估中的文化参数能够很好地将地方文化与翻译紧密结合,有助于旅游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不断完善,以使清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质量不断提高,发挥中西方文化沟通桥梁的作用。
      二、翻译质量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翻译质量评估(TQA)是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纽带,它以翻译理论为依据,分析并评价质量不等的译文。目前,国外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基于其依托的翻译理论不同,主要包括基于功能对等的研究、基于文本分析的研究、以及基于论辩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如下。
      Reiss(1971/2000)将语言学、语用学、文本类型学与美学领域的知识相结合,综合衡量了主观与客观因素,指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的三大范畴:文类(literary)范畴;语言(linguistic)范畴和语用(pragmatic)范畴。Reiss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第一个兼具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模式,但该模式提出的“最大程度的对等”所指模糊。Reiss本人表示:文本类型不同,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必然不同,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House(1977)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阐释了显性翻译、隐性翻译与文化过滤的内涵,认为翻译质量评估分为三大类别:以文本为基础的评估类型、对等反应评估类型和个人主观随感式评估类型。1997年House修正了之前提出的翻译质评模式。修正模式提出的质评参数包括原文与译文的语域(register)和体裁(genre)等,但该模式仅适用于语篇较短、文本单一的英德翻译,没有涵盖复杂的文本。
      Al-Qinai(2000)借鉴了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他以文本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本类型、词汇句法特征、形式对应、语用对等、主题连贯和所指衔接等要素,明确指出了实证与折中的翻译质评模式。相比House的质评模式,Al-Qinai质评模式的关注点是翻译的专业性与适切性,而不是翻译的对等性问题。但对于翻译的适切性,Al-Qinai并没有做出具体阐释。另外,其质评模式也缺乏对受众需求与译者适应选择的综合考虑。
      Williams(2004)吸取话语分析中的论辩理论,构建了微观语篇质评模式。其质评模式考虑了翻译过程的情景语境,对原语和目的语进行分析。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该模式仅适用于法英或英法翻译,语言对比较单一。另外,与Al-Qinai相同,Williams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重视译者能力、翻译流程、翻译工具等影响翻译质量的必然要素。
      Munday (2012) 依托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将评价理论应用到翻译质量评估中。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挖掘语言运用者的价值取向。相比前人,Munday的质评模式填补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白,将文化因素纳入翻译质评中予以考虑,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语言学派与文化学派的冲突,在翻译质评领域向前迈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一步。但不足之处在于,Munday对文化因素的关注点停留在词汇层面,对句法、语篇层面考虑不足。
      国内翻译质评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视角开展。司显柱(2007)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进一步拓展了House的翻译质评模式。通过将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以及言语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了适用于汉英互译文本的翻译质评模式。该模式具有描写性而非规范性的特点,所以难以摆脱主观性的干扰。另外,该模式中参数的“必要性、大小可能是不同的”。
      何三宁(2012)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研究了翻译质量评估,他认为“语境效果越是接近源语信息,翻译质量就越好。” 他对汉英翻译与英汉翻译中的评估参数、评估关注点等方面进行了区分,但没有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观点的科学性,因此该质评模式仍然具有描写性而非规范性的特点。除以上研究之外,国内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十分匮乏。
      三、旅游文本的特点与生态翻译学
      文化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也是旅游文本翻译中蕴藏的困难和障碍。旅游文本有其独特的词语特点、行文规范和修辞手段等语言表现形式,这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的语言功能、文本侧重和译文目的。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其评价标准体系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复合多元系统。
      上述的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对旅游翻译质量评估仅能起到启示作用,不能完全套用,原因在于旅游文本的英译既有其他应用文本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它有其特定的受众和预期实现的目的与功能。首先,旅游文本英译的受众包括有专门研究中国地方文化的学者,有来中国旅游观光的普通游客,但这些受众都是有意愿了解中国地方文化的,因此英译旅游文本时其语言内容及表达形式应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可能性、逻辑性和吸引力。其次,旅游文本英譯的目的主要是使文化“走出去”,让旅游文化在中国文化这一大的视域下得以传播,这与上述的受众密切相关。只有旅游文本的英译为受众接受,才能切实达成其目的。但不能为了让受众全盘接受而一味地改变旅游文本自身的表达方式。翻译的过程应做到双赢,既要使旅游文化成功地“走出去”,也要使受众接受并扩大其视域范围。目前国内外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参数并不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依赖的翻译理论是不同的。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是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过程中产生的新研究范式,对翻译本质、标准、原则和方法等做出了新的描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评的标准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译文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选择的程度越高,翻译质量就越高。基于目前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并结合文化旅游在翻译中的信息推进方式、受众及翻译目的等要素的考虑,本研究根据旅游文本的特点对旅游翻译提出的特殊要求,探讨用以评估旅游文本翻译质量的文化参数。在评估体系中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综合考量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所指及其规范信息,使旅游翻译顺应目标受众的文化思维和认知语境,既突出译入语文本的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也实现感染和诱导目标受众的外宣号召功能,以跨越文化障碍,填补文化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