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872 点击:

作者:李秀珍
  作为一名初中的英语教师,我们既要树立整体教学观念,明确阶段目标,也要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初中课标》中提到,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学习渐进性和持续性的规律,使学生合理,稳步,扎实,不断地取得进步。初一刚开始学习的学生通过自己对小学知识的复习与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课标》中提到学习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做好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所以通过两个月的自主复习,有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的习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做个多“心”之人。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随着教学难度地增加,我逐渐发现了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巨大差异,全班42人可以分为四类学生,智力和上课的专注度很高,回家作业质量很高的一类学生,称为A类学生,这是所有老师都期待多多益善的一类学生,我班上也有6-7个。因为有这样的学生,一直在前面作为榜样,他们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
  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类学生,学习比较刻苦,课堂笔记也记得好,可每次考试,他们的成绩总是90出点头,80几分,成绩不会拔尖;或是每节课都认为学懂了,作业也会做,可隔个几天,就会把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老师讲课时听得头头是道,一旦离开老师的指导,独自面对难题时,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类学生我们称为B类学生。
  还有这样一类学生,上课时被称为“小仙女”之类的学生,他们从来没有英语笔记本(笔记本倒是准备了,可从来不用),他们上课只限于听,笔是从来不动的,或是看到边上的同学写一下,他们也伪装着在书上记一下,其实也没人知道他们写的啥。有男孩子的手一直在抽屉里摸摸这样,掏掏那样。女孩会情不自禁抠手指,玩指甲,上课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上课A,B类学生忙着听课,这类孩子半听不听,一节课只能听进去60%。他们似乎看透了人世间的分数,他们不是很在乎。
  最后一类,你用英文讲课时他已不知所云,你用中文解释一些时他能听进去一些,有时A在书上涂鸦,,有时B在打瞌睡,有时C又在想心思,一节课只能得到30%的内容,这批人已是班级里成绩落在最后的那批人。
  其实均衡分班之后,班级的主体力量就是B,C类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中等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沿用了“抓两头带中间”这条成功经验,但在实践中这条经验渐渐变成了“抓两头,淡中间”,中等生两边不着实,顺其自然被淡忘,长期下去,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中等生养成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观点,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一种奋斗激情。如果这批学生成为了优秀生,那班级优秀生的数量将会猛增。
  1.耐心:中等生身上有个疑难杂症是—做过的题目还容易再错,且不止一遍再错,哪怕还是原题。造成此原因是中等生虽然学习态度端正,但不善于反思与总结。反思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它们为后期学习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后,教师要留足时间,让中等生进行反思和感悟。(1)对典型错误进行反思,平时学习过程中屡次出现错误,说明在思想上还未警觉,我们可以用醒目的色彩将其划出,再准备错题集进行收集,错题上面必须附上相应的知识点的讲解。(2)对知识的形成进行反思。知识的得出固然重要,但怎样得出的更值得关注。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曾说过:“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时老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不应该责怪他们,因为人人都会犯错,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老师要同情和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心能夠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对于他们的错误,我要很有耐心。
  2.花心:中等生上课的专注度不会百分之百,所以老师的课堂也不能千篇一律,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大脑,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由于我自己很喜欢看电影,所以我的课堂中但凡只要能和文章联系上,我都会穿插2-4分钟的视频。所以课堂的模式变化多端,有时也有趣,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很大。《课标》中提到英语课程应重视现代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根据信息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选择恰当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恒心:进入初二,学生解题的能力不增反减,主要表现在对于能力题的解题思路和能力上面需要加强。我能做到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练习册,有时是下课前的5分钟训练,有时作为家业完成,只要是难题,我必定深讲细细分析,把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从心理上克服对这类题目的害怕,勇敢面对。对于文章的理解,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品质体现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爱心:分层要求和奖励。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从初一到初二经过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已经在分数上形成了优,良,中,差。但我只把班级分为了两个层次,前28人为第一层次,他们默写过关要求是统一的,后14人是第二层次,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又把全班同学两两组合PK,共形成21对,奖励的是21对中的获胜者,而非班级里的好学生,一月奖励一次。这样,同等水平的孩子一直在相互较劲,相互牵制,相互学习。这样用“放大镜”给予的鼓励和肯定,就是对学生的十分信任,相信他们都能学好。他们的成绩一天天在进步,也应证了我初一时的话语,我也得到了学生十二分的信任。
  【作者简介】李秀珍,南京市钟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