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基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亦基于中职英语课程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学生专业实践的要求,笔者尝试探索中职英语教学与城轨专业相融合,通过使学生认知地铁沿线文化遗产、用英语讲述遗产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发展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专业能力发展。本文重点从精选主题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方法手段等方面对这一教学实践加以阐述。
关键词:认知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与城轨专业融合;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缪凌云,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一、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道:“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任务,其中包括“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跨文化理解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目标之一为“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课标》还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实施要“有意识地加强课程内容与专业教育、职业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语言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发展学生跨文化理解素养方面
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在发展学生跨文化理解素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文化知识的涵盖不够全面。《课标》对于中职英语教材编写中的文化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精选西方优秀文化素材的同时,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证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素材占有一定比例。”然而,现行中职英语教材以西方文化素材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比较小。其次,文化思维的培养不够到位。“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观察文化现象及对表层文化信息的获取,而要进一步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本源并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领悟思维方法,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在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思维活动很有限,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理解、探索、体验、对比、评价和评判等手段来分析文化背后的故事。第三,文化行为的实践不够充分。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开展文化交流以及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与学生专业实践的融合方面
當前中职英语教师偏重基础模块的教学,以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为主,很少开展旨在为学生专业英语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职业模块和旨在满足学生专业需要的拓展模块的教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学生专业学习、职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师也很少探索英语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三、与城轨专业融合的中职英语教学实践
与城轨专业融洽的中职英语教学实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引入我国文化遗产相关内容,扩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培养了文化思维;引导学生讲好遗产背后的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了文化行为,弥补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发展学生跨文化理解素养方面的不足。同时,本教学实践与学生所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简称城轨)专业相结合,探索英语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提高职业竞争力。
下面将从精选主题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方法手段等几个方面对本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一)精选主题内容
笔者充分考虑了本地文化要素、学生情况及与教材相关内容的结合。
笔者所在的杭州拥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2022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莲莲”“宸宸”以及“琮琮”的取名与设计分别对应了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杭州的城市轨道交通已将这三者串联起来,乘坐地铁1号线、5号线和2号线可分别到达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每年,我校城轨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杭州地铁参加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城轨专业学生需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他人意识和常用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五年一贯制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但是英语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还不足;他们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其认识和了解还不充分;他们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但其专业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之间缺乏融通;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爱国情感强烈,善于在网络上发声,乐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城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地铁站务、司机、维修等。近几年,站务方向的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而站务工作以服务为主,对技能要求更高,对英语能力要求也更高。
综上,笔者在教学中以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以城轨专业学生在地铁1号线、2号线、5号线服务2022年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将中职英语教学与城轨专业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沿着三条地铁线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认知我国文化遗产,探索并用英语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分别结合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基础模块)2》的第7、9、10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具体情况见表1。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以任务提出、知识输入、实践开展、成果展示的模式开展。下文将以表1中的教学实践3为例来具体阐述。
202208292241
相关推荐
[谢清] 高职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
[张建楠] 对地铁测量出现的误差探讨
[桂艳平] 从认知理论角度探讨语音语调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戴维华] 地铁工程模板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校园英语]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汇习得
[校园英语]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英语学科思维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及
[校园英语] 情境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校园英语] 批改网对场认知风格学习者的英语语言复杂度的影响
[校园英语杂志社] 大学生英语听力元认知意识调查研究
[校园英语杂志社] 话语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习认知观构建
[校园英语杂志社] 从语言点到思政点:基于英语课文文化背景观点对比认知
[校园英语杂志社] 认知翻译理论视角下翻译过程优化研究
[校园英语杂志社] 基于认知语义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校园英语杂志社]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汉英文学翻译的范畴转换研究
[校园英语杂志社] 关联认知视域下《伤寒论》英译本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