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佳 字数:9326 点击: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把课外阅读,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需要学生在教读课“会学”,自读课“会用”的基础上,内化阅读方法,拓展知识领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导读教学为例,从激趣促读、持趣乐读、启思悟读三个层面,探讨整本书活动型导读课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活动型导读;任务驱动;特色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整本书阅读”列为任务群之一,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册书都分别编排了两本必读名著和四本推荐阅读名著;广州中考语文卷将名著阅读部分作为附加题,单独设了 8分。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中考的考查方向,都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读是前提,没有学生扎扎实实的读,教只不过是一个摆设,可有可无。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做好计划,既要有教师教的计划,也要带领学生制定读的计划,让学生找到抓手,把名著阅读的指导落到实处,推向课程的系列化。教师可用好导读课,指导阅读的方法,开展创意的活动。以活动引领,让阅读真正发生,使学生读有所得。

一、激趣促读,导读引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写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不同于小说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书中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比较复杂;加上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的认识,在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好阅读的阶梯,理清阅读的思路,把握阅读的重点;借助一些特色活动,消除学生与经典作品的隔膜,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特定时代的思想、政治、文化等。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为什么一经发表就能风行各国,其魅力何在?可由此出发,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探究。在学生未开始本书的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将导读课的目标聚焦在三个方面: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及意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内容;掌握方法,指导阅读实践。课堂教学设置了五个环节:1.设悬念、激兴趣。借助影视作品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 “悬念”导入,开启整本书的导读。2.析书名,知作者。与本书原题《西行漫记》作比较,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个,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加深对作者的了解。3.读序言,晓意图。了解斯诺秘密前往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解开中国革命之“谜”。4.读目录,知内容。浏览目录,引导学生根据目录,理清行文线索,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初步感知伟人风采,激发阅读兴趣。5.明方法,拟计划。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自读方案,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通过略读、精读、联读等方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因为是新闻纪实类作品,教师对此类作品的阅读方法需要作更明确的指引,如:教给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了解事情的因果,梳理线索;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进而了解作者在书中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章的内容;关注作家对人物多角度的观察与描写,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或片段等做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理解作者想用事实表现什么,遇到疑惑处,做好标记,以便在下一轮阅读时解决问题。

导读活动的设计,重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接下来的文本阅读蓄力。但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能开展的活动也有限,如何让学生保证持续性的阅读?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任务驱动式的活动,作为导读课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带领学生将阅读落到实处。

二、持趣乐读,活动推进

周国平曾说:“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而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在学生初读文本的过程中,设置驱动任务,通过自主阅读、同伴合作和教师点拨将阅读推向深入,培养学生鉴赏、探究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混合式学习活动,开启名著“探险”之旅。

任务驱动一:课前5分钟分享

学生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主讲人,主讲人按章节顺序,针对某一章的内容进行课前分享,从章节内容的介绍到喜欢语句的赏析,从有意思的问题探究到自己的阅读感悟,都可以作为课堂分享的内容。分享的过程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是PPT的解说展示,可以是生生间的互动等,形式不一。分享前要求学生完成对本章节内容的圈点批注,让学生养成随时批注、评析的习惯。

任务驱动二:精彩片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