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颖 字数:6090 点击:

[摘要]音乐能浸润心灵,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命质量,陶冶儿童性情。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在高速发展,其中就包括教育。通过教育理念的不断改进,这些年倡导的核心素养也逐渐深入人心。本人在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情况下,深刻觉得一些旧的艺术教育理念需要摒弃。在音乐教育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围绕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宗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尽心尽职。

[关键词]儿童性格;音乐教育;途径

一、儿童性格的形成

当婴儿呱呱坠地时,如同一张白纸,惹人怜爱。随着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性格也逐渐形成。因此,性格的关键时期就在儿童时期,各种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都逐渐养成。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重视家庭教育,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与人为善的性格。

不同年龄阶段,性格也分不同的形成状态。0-3岁婴儿时期,只有一点点“小苗头”形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意识和品行意识。3-5岁时,我们会发现,孩子有点性格了,俗话说“3岁看到老”,也正说明了这一阶段非常关键,,需要循循善诱。当孩子步入小学6-12岁时,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有基本的道德观。而这个阶段更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让孩子能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当下,我们很多家庭有独生子女,也有二胎家庭,甚至三胎。但是,一部分父母和长辈依然溺爱孩子,导致这部分孩子自私、任性、散漫。长此以往,将非常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拥有伟大的理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向上向善的性格。

另外,孩子步入学校后,学校教育环境对他们的性格养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里,儿童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通过各门学科的学习,逐渐可以形成认知观,直接和间接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因此,我认为,在学校环境中首先是课堂教学能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课堂上的各类知识能让儿童变得有耐力、能主动学习、能自我约束和独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其次是班集体,良好的班集体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做到有组织有纪律等优良的性格,也有利于克服内心的孤独、自私等不良的性格。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性格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儿童逐渐获得经验,学会为人处世。最后是教师。我们有时会发现,当班里的小干部们在管理班级时,语言、神态、动作与教师有相似之处,对学生性格发展有着榜样作用,教师的现身说法让儿童耳濡目染。

二、音乐教育促成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音乐在人类精神文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精神食粮,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娱乐大众,提高人的审美感知能力,还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人身心舒畅,甚至使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审美享受。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能激发人们对生活、对工作、对未来充满期望。并且让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让焦躁的心灵得到舒缓,让忧伤的情绪得到欢愉,让一切不美好的情绪获得宣泄。你会慢慢发现,长此以往,人的气质和性格都有所改变,增加了人格魅力。

我从事多年小学音乐教育,经过观察,我发现小学音乐教育能起到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不同的音乐作品能让学生从中领悟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思想,当他们迷茫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当学习爱国作品时,让他们增强爱同学、爱班集体、爱祖国的道德情感。让优秀的音乐作品,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努力改掉不良的性格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地用艺术的魅力去熏陶学生,逐渐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有些人认为,音乐教育就是让孩子会唱几首歌,乐呵乐呵。实际上,音乐教育真正的意义应该是让儿童能感知、体验、感受音乐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理解体会,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养成健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在生活中,只要你细心观察,性格活泼开朗、思维灵敏的儿童,大部分热衷于参加各类音乐活动,善于与人交往。当今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因为天性乐观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雨果说:“开启人类心智宝库的大门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这说明音乐能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三、三管齐下,培养良好性格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