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585 点击: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高校外语教学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本文以一些211和985高校中最普遍采用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从教材编排和教材内容两个环节探讨英语教材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渠道,以期发现教材中是否有针对性地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本研究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选择教材以及更好地教学,以提高大学生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教材 跨文化交际能力 影响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跨文化交际学在新世纪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不过,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跨文化课程,但国内对于跨文化教材的评估研究却远远落后于教材的研发,教师在选择跨文化教材方面仍然存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材的作用和影响,明确不足,并就此入手,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 
  二、相关研究 
  国内相关领域书籍方面,王振亚老师在2005年撰写的《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中系统阐述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程序以及文化测试的实施。同年,张红玲教授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提及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原则,提出文化教学的概念。相关领域论文方面,李华,李斌《关于跨文化交际教材的述评》(2012),提出了适合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需要的教材要具备四个特性:针对性、时效性、地域性、实用性。迟若冰《国内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参考文献的内容分析》(2010)提出了如何通过文献建设、学科间交流和本土化研究,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外语学界的发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我们从教材编排、教材内容两个方面研究非英语专业院校学生所用教材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 
  2.研究对象。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中国矿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外交学院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四、结果分析 
  1.教材编排。通过研究,笔者了解到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教材单元布局围绕话题展开,单元之间也没有明显的上下衔接关联。受访的几位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教材的编排原则也大多没有系统认识。 
  2.教材内容。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选题大多和生活紧密相连,涉及大学生活压力排解、人际关系处理。在抽样教材中仅有单元五和单元八有相对明确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向。 
  五、结论及建议 
  1.知识模块。布鲁姆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模块包括:本人与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在交际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我们首先由老师引导充分理解融入教材的文化内容包括异域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了解比较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来看,教材编排与知识模块相对契合。教材编排体现编书者传达知识的逻辑链和思维方法。文化教材编写的层次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并非教条式的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展示方式必定各有不同。 
  2.技能模块。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即已理解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来看,教材内容与技能模块紧密相关。大学外语类教材的编排在技能培养模块常常以“情景模拟对话”的形式出现,似乎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照搬照套几句常用对话就能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输出”并非简单地让学习者复述所学,而是带着思考和调查输出。因此教材在这一领域可以有意引导学习者包括老师向更深层次探索。任何一个接触异国文化的学习者都需要反思自己的文化与异域文化间迥异与共通之处,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庄恩平.跨文化能力.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2006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语界.2006:79-80. 
  [5]Bennett,M.J.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2):1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