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321 点击:

作者:向恩白 刘先林 陈雯
  【摘要】传统的多模态语篇认知分析大多从概念隐喻等理论入手,分析多模态隐喻如何构建多模态语篇的话语目的,而对多模态隐喻背后的认知理据缺乏具体的系统性的探究。本文从具身化理论入手,分析并说明外宣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背后的具身化认知构建特点,从而提高“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宣传的业务水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外宣;多模态隐喻;具身化
  【作者简介】向恩白(1989-),男,重庆开州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刘先林(1986-),女,重庆万州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陈雯(1987-),女,重庆万州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 2017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语专项项目《对外宣传多媒体语篇中的“一带一路”战略话语认知构建与传播研究》,项目号2017WYZX02。
  一、引言
  具身化认知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性研究方向。与身体相关的环境具象、感知觉经验、身体体验等对隐喻具有具身动力性。多模态语篇融合了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模态资源,触发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觉经验,,在大脑神经系统中构建了更加丰富的语篇意义,以此更好地达到作者预期的宣传目的。
  目前国内多模态语篇研究大多局限于探讨多模态隐喻的语篇效果,没有反思其背后的认知机制。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探究多模态隐喻的具身认知理据,可以开辟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路。
  二、具身化认知与多模态隐喻
  1.认知科学的新出路——具身化理论。早期的认知信息加工论认为人脑“具有和电子计算机相同的信息加工机制”(Newell & Simon,1990)。这种客观主义表征的认知心理学范式忽视了认知的主观能动性,仅仅是对物理符号的形式研究。后来,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是通过脑神经元的相互连接完成的”(胡谊、桑标,2010)。这些理论都持有主客两分法的价值取向,只探讨了认知的物质载体,没有关注人的身体体验与环境具象等主观因素,忽视了认知过程的具身能动性。
  具身化理论认为“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认知始终与具身结构和活动图式存在内在连接”( 李恒威、盛晓明,2006)。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具身化(embodied)的,是文化和具体环境具象、感知觉经验以及身体体验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整体认知加工过程。
  2.具身化的多模态隐喻。Lakoff &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MT)把隐喻看成人类认知的基本范式,他们还发现,儿童通过感知觉运动经验获得的躯体感觉、本体知觉和运动经验等是隐喻的神经生理基础。而且“隐喻的理解需要我们以身体体验为基础习得”( Lakoff & Johnson,1980),这说明隐喻具有具身化认知理据。
  传统的隐喻理论值关注文字模态的语篇,而Forceville(2009)提出的多模態概念隐喻理论融合了多模态符号资源,触发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觉经验,更好地体现了隐喻的具身化理据。洪岗,张振(2010)、蓝纯,蔡颖(2013)、王扬,向恩白(2016)等关注了多模态隐喻的构建过程和特征,但是关注其背后的具身化认知理据及其特征的研究较少。
  三、《成都旅游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
  《成都旅游宣传片》(下称宣传片)是对外宣传成都优秀历史文化风貌和开放包容理念的宣传片,其中构建了两个多模态隐喻:
  1.隐喻构建“风土人情”。
  在宣传片的前半部分,作者构建了“风土人情是一位动静皆宜的美女”多模态隐喻。在“静”的部分,通过图像模态的景色和活动映现了“慢生活”,特别是 “美女”形象,把成都隐喻成一位“美女”,让人心向往之。文字模态的“稳”和“慢”以及声音模态的古筝声更加烘托出了“闲适”美女的气质;在“动”的部分,同样通过图像模态等映现了“自在”。声音模态的人声鼎沸烘托出了市井生活的热闹与“安逸”。在作者的精心剪辑下,成都的动静相得益彰,体现了宣传主题“风土人情”之美。
  2.隐喻构建“文化氛围”。
  在宣传片的第二部分,作者把文化的传承和包容融合起来,体现了 “文化氛围”,塑造了“文峰氛围是一个万花筒”。
  在“传承”部分,通过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的互相配合映现了文化源远流长的特色,映射了目标域中的“传承”;在“包容”部分,同样通过图像和声音模态符号的搭配,映现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交流与互通,映射了目标域中的“包容”,这一幕幕场景交相辉映犹如一个文化“万花筒”,体现了成都传承包容的宣传主题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高度契合。
  四、多模态隐喻构建的具身化理据
  多模态隐喻是语篇分析的重点。然而,作为多模态隐喻认知基础的具身化理据却很少得到关注,探讨多模态隐喻的具身化认知理据有利于解析隐喻的构建过程和话语目的。本研究的多模态语篇具有两种具身化认知构建特点:
  1.多重概念表征。传统的具身化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的单一感知觉体验。但是由于人类具体经验范畴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殷融、苏得权、叶浩生(2013)认为“人们会使用多重具体概念范畴来表征和认知某一抽象概念范畴”。正因为人类认知概念表征的这种多重性特征才使得多模态隐喻整合不同模态符号资源以及不同模态的意象图式跨域映射成为可能。Morris, Sheldon, Ames 和 Young(2007)还研究了把股票隐喻成“生命体”比“上涨”概念更有效,以此说明具有具身化理据的具体隐喻概念更加有效。
  例如在宣传片第一部分中,“风土人情是一位动静皆宜的美女”多模态隐喻的构建过程中,多重具体概念映现了“动静皆宜的美女”这一抽象概念,这些源域意象图式的符号资源涉及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模态的具体概念,触发了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身体体验、感知觉经验的具身化认知概念,激发了具身化的隐喻表征。这些具身化的概念认知映射到目标域,共同表征了抽象概念 “风土人情”,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通过读者的认知加工,触发了人们的身体体验、感知觉经验,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多模态语篇的劝诱作用和广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