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78 点击:

  【摘要】教师的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换的,经过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洗礼,教师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角色的准确性和行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职业生命和价值。因此,只有及时更新角色意识,同时具备多重身份,,在教学中才能掌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在愉悦学生的同时,快乐自己、快乐自己的英语教学,让英语教育具有多重人文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多重身份 快乐 英语教学
  角色,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角色,明确教师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教育观的转变,这些美名逐渐退色。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如今的教师,经过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洗礼,正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正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这是当下教师角色的现实基础。角色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职业生命和工作价值,因此,如何让教师的角色走向艺术化和品味化,是当下教师修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用“民主”甚至是“放低自己”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沟通,努力营造平稳、和谐、健康向上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毫无疑问,这种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关系对于之后课堂教学的能否顺利开展、学生能否自觉自愿学习英语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不倦“创新者”
  “创新”,英文表达是“bring forth new ideas; make innovations”。美国创新教育家史密斯从创新型教师的行为过程加以定义,认为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具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最新的科学成果,集中反映在信息时代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人群则是日新月异的信息交流工具的第一簇拥人群。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对他们而言已不再重要,手机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电子产品。一部手机,一个世界,手机应用软件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盛极一时的QQ早已不再新鲜;相当考验写作水平的个人博客,学生也并不热衷,而微博、微信等新生的交流工具则大行其道,成为学生交流、沟通、互动的首选。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我当然不希望自己走在学生的身后、时代的身后,甚至被学生调侃:“老师,你out了!”。作为一个很“in”的英语教师,在自己熟悉掌握这些软件,并适时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同时,还尝试将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用英语写微博、用英语为微信中所上传的图片写简介、用英语写说说,表达自己当时心中的感受、述说自己当时的心情。作为老师的我,则及时给他们的微博、微信用英语留言;遇到好的文字或图片作品,及时与全班同学分享,让所有参与英语实践的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快乐,让学生在老师的称赞与肯定中激发学习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如果说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世界,那么通过阅读和浏览学生QQ空间、微博、微信的内容,我们又可以发现另一个世界,一个区别于平日课堂中表现的世界。很多学生利用文字诉说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很容易在学生的文字里发现、推测和揣摩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甚至情感世界。适时的引导、简单的关心、合理的开导,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来自教师独特的爱。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中国呼唤创新教育,自然也期待一批具有不倦创新精神的教师。
  二、灵魂“工程师”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不该让“人类灵魂工程师”只是一個称谓、一个赞誉。韩愈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很多情况下,科任教师总会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推脱给班主任,这种心态与而今“大德育”的教育背景是格格不入的。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言传身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作为一名教师,其管理能力、思维方式、待人接物乃至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行为和表现将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塑造学生“灵魂”最后的方法莫过于在日常生活与课堂中用自己良好的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试想,一个说话、上课毫无激情的老师又怎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热情?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令人感觉三日不学习,就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知识,新观念,新动向,甚至网络流行语,都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材料。教师时时处处都在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不仅是给学生树立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榜样,也使自身素质的最大化提高。作为教师的我们,最好的塑造学生的灵魂的方法就是先塑造自己的灵魂。因此,要求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进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学生是否接受教育以及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态势和行为趋向都取决于学生本身,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就得开启他们的心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已远远不够,还要自己做出榜样。如此,我们便能给学生留下些许美好回忆,能让他们在多年以后还有抹不去的思念,那何尝不是学生的甜蜜、教师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