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781 点击:

【摘要】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语码转换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语码转换现象如今普遍存在于各种交际环境中。本文尝试从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角度浅析语码转换现象。 
  【关键词】语码转换 顺应论 社会规范 语言现实 心理动机 
  当今社会,各语言变体之间接触十分频繁,语码转换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际现象。与此同时,语码转换一直受到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本文将根据一些报纸、杂志、网络、歌曲等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结合顺应论的理论做一些分析。 
  一、理论基础 
  语码转换一般指在同一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但广义的语码转换也包括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的选择(Gumperz,1982)。 
  语码的选择和转换方式受句法结构、社会、心理和语用因素的限制。Bloom & Gumperz将语码转换区分为情景型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喻意型转换(metaphorical switching)。从转换环节看,语码转换有句际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和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之分。 
  语用学家Verschueren 在其著作《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语言运用基于“选择- 顺应”的理论。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地选择。本研究是在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运用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研究顺应性模式,从社会规范顺应、语言现实顺应、心理动机顺应三个方面解析一些典型的语码转换现象。 
  二、语码转换与顺应性模式 
  1.顺应社会规范的语码转换。顺应社会规范即顺应社会风俗习惯、文化和行为方式等。Hudson 曾经说过:“ 语码转换总是受制于社会规则(social rules) 的。”交际中,人们说话或者做事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注意自身所处的社会规范,并使自己的言行合符规范,得到社会的认可。例(1)如,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女人考虑嫁人,第一看有没有房子,第二看有没有关系,第三看有没有工作,第四看有没有sex 能力,第五看有没有五官。” 虽然,网络是一个宽松的交际环境,对于禁忌或敏感话题,人们比在现实中更随意,尽管如此,交际双方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环境,需要顺应社会规约。所以,涉及禁忌语时,网络交际者多会使用语码转换。 
  2.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在于国栋(2004) 看来,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都可以视为语言现实。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指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这种语码转换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例(2)如“听说南外环那边刚开了个mall,周末一起去看看啊?”本语料中“mall”特指欧美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或加盖的林荫道商业街。这种商业形式近些年才出现在中国,如果译为“购物中心”就不能完整传达“mall”所代表的内涵。因此,,说话者通过语码转换弥补英汉之间的概念空缺,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 
  3.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语码转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交际者通常是带着一定交际目的而进入交际过程的,而且这个交际目的往往会影响甚至控制交际者对于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所以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顺应。主要包括制造幽默、炫耀身份、拉近距离、排除其他受众、标志身份、逃避尴尬、减弱语气等。例(3)如《瑞丽》的一期杂志中刊登出这样的一段广告:“粗花呢小外套是OL 冬季的必备款式。”使用这样的形式,更能拉近杂志主要定位的消费者—职业女性与杂志的一种距离,使当代的职业女性感到一种亲切感,让她们更能感受到自己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感,是一种对于消费者心理的顺应。 
  再例(4)如: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玫瑰和王伟在回家的车里讨论玫瑰升职的事情时,有这么一段对话: 
  玫瑰: 我在这个岗位做了这么多年, 
  该做的我都做了。 
  王伟: 是,可是你还是不要那么着急, 
  升级是早晚的事情。 
  玫瑰: 我不要再听“早晚” 这个stupid excuse,我已经听了好多年了,烦死了。 
  …… 
  玫瑰: 所以说我哪里做得不好吗? 
  王伟: Oh,Come on.我不是那个意思 
  冉永平(2004) 认为“缓和语” 是对言语行为的一种修饰,以减少某一言语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或减低某一语言行为的用意(比如建议、批评、责备、不满等) 的力度,增加与对方商榷的空间,从而提高该话语的可接受性。这里提到的“缓和语” 就是语码转换所扮演的角色之一。 因为王伟说升职是早晚的事情,但是玫瑰却认为这个愚蠢的借口她已经听了太久很厌倦了。她没有直接说“愚蠢” 这个字眼,是因为她此时和王伟在讨论自己升职的问题,她也认为王伟是站在她这一边的,所以她使用了语码转换来降低这种不满的力度。 
  三、结语 
  在社会全球化的今天,语码转换现象已经成了语言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只是从描述的层面结合顺应论模式对一些典型的语码转换现象做了一些浅析。通俗来说,语码转换只是顺应了社会规约,语言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交际者的心理需要。当然,我们并不能用顺应模式解释所有的语码转换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仔细钻研分析。 
  参考文献: 
  [1]杜 辉.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J].外语研究.2014(1):37-41. 
  [2]高军,戴炜华.语码转换和社会语用学因素[J].外国语.2000(6). 
  [3]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2004(4):340-349. 
  [4]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