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7692 点击:
  摘要: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幼小衔接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对孩子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都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做好幼小衔接也要求相关人员认真领会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精神。文章阐述了“双减”背景下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把幼儿园与小学进行比较,分别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家长的角度提出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的问题、策略。
  关键词:“双减”;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0-0015-04
  一、 引言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孩子们即将迈入小学的大门,家长们既欣喜又忧虑,欣喜的是孩子长大了,忧虑的是孩子学习会一起步就掉队吗?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吗?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助力孩子成长是相关教育者必须深刻思考的话题。
  如果说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就是他们走向学习生涯的第一步。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身边发生了许多变化:来到陌生的生活环境,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小朋友和关怀备至的幼儿园老师,告别了有趣的游戏课堂。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幼升小時有些孩子会出现入学焦虑、紧张、坐立不安、食欲不振、情绪低落、不爱说话等情绪障碍;有些孩子会出现睡眠质量降低、身体疲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还有些孩子会出现尿裤子、咳嗽呕吐、肚子疼等身体反应,但是这样的身体反应往往是由心理情绪导致的,很难从医疗角度监测。
  二、 “双减”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的意义
  近年来,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从2016年“幼小协同科学衔接”、2019年“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发展到2022年“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2021年和2022年教育部连续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就“幼小衔接”给予了着重强调,这一转向不仅标志着从国家层面上首次出台幼小衔接专项文件,更从整体上寓意着“幼小衔接”作为现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议题逐渐纳入国家政策议程。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国家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一步,是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契机。“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并没有降低对学习质量的要求,也没有减少教学的内容。国家减轻了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负担,但同时学生想借助校外培训来“加餐加点”的这一途径没有了,学习上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在幼儿阶段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可以使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得以延续,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让家庭和学校各自回到本位,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把时间还给了孩子,打通了个性成长的通道。同时,我们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提升整体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幼小衔接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传统的顺其自然、小学化等衔接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有研究结果表明:6238位大班家长中40%的家长未考虑过为孩子安排幼小衔接相关培训,60%的家长会为孩子在上小学前安排或计划接受知识培训。近50%大班幼儿每周参与超3小时的学习,10%超6小时。三成家长认为“双减”有利于缓解入学压力;超四成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影响不确定,需观望;小部分家长担忧“双减”后孩子学习能力下降。可见幼小科学衔接任重道远。据笔者观察,当前幼小衔接存在以下误区。
  (一)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准备
  随着教育部一个又一个相关文件的发布,幼小衔接备受各界重视,也有相关措施条例不断出台。但遗憾的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我国幼小衔接中注重知识的衔接,却轻视了学生学习适应、生活能力的衔接。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是以玩为主,进入小学后开始以知识学习为主。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如果孩子习惯了在幼儿园尽情玩耍,进入小学之后一天要上6节课,有可能会“坐不住”,也意识不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现在,国家又出台了“双减”政策,限制了各类学科培训班,这也让一部分家长开始担心孩子无法在学校打好学习基础,害怕孩子在后面的学习中会掉队。于是,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可以在幼儿园时期先学会拼音、加减法、基础识字,甚至提前学一些小学课程内容,进入小学后孩子就会感到更轻松、更有动力、更有自信,也会更快融入学校生活。带着这样的想法,家长将“提前教学”的任务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那些能够让孩子提前学到小学知识的幼儿园在家长群中备受追捧。如果幼儿园老师无法涵盖家长所期待的全部教学内容,很多家长会转向培训机构中的幼小衔接班,想尽办法让孩子提前学起来。据笔者调查,本学期本校大班的孩子很多都报名参加了两个以上的培训班,准备暑假去培训机构上幼小衔接班的也不少。
  (二)衔接意识薄弱,缺乏联动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不同的学段并未形成合作共同体。不少幼儿园教师认为,只要孩子能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毕业离园就行,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学习生活和幼儿园老师没有什么联系。抱着这样的想法,幼小衔接工作简单地变成了在大班下学期开展几个主题活动,如“我要上小学”“再见了幼儿园”,与其他一日活动缺乏联动。对小学教师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关键的,针对孩子和老师的各种考评也是基于教学成绩的。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任务目标方面的想法差别很大,也缺乏沟通。部分家长认为,上小学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孩子们一定能自我调节好,所以,家长也很少主动向老师了解幼小衔接事宜。在目前的情况下,家校缺乏联动,在实践中,幼儿园通常会主动向上衔接,而小学则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
  (三)衔接机制不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幼小衔接工作出台过一系列文件,但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力度不够,大多停留在转发文件、开会培训、工作检查、督导评估等方面,教科研支持力度也不足,仅停留在专家讲座,但是没有开展联合教研,导致研教与研学脱离,衔接课程资源匮乏。同时,家长观念陈旧,学校宣传仅停留在发放《衔接手册》、在学校布告栏张贴衔接工作相关内容。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完善相关教育政策来健全幼小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