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155 点击:

  【摘要】在国内关于中美拒绝策略的研究中,目前还没有朋友间拒绝策略的细化研究。本文选取的两部情景剧,取材于生活,其话语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本研究细化了拒绝策略的研究领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美朋友间拒绝言语的异同,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键词】拒绝策略 爱情公寓 老爸老妈浪漫史
  一、引言
  前人对拒绝用语已经从多角度进行过研究,但鲜有对于中美拒绝朋友策略的对比。在研究方法方面,前人更多采用的是“语篇补全法”,从电视剧中搜集语料的文章比较少。Condon(1986)表示,探索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算通过文学作品以及大众传媒。因此,从“爱情公寓”以及“老爸老妈浪漫史”中搜集的语料具有研究价值。请求,提供帮助,邀请,建议是四种不同的起始行为,起始行为的不同会导致拒绝策略的不同。Chen and Zhang(1995) 对以上四种起始行为做过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是基于陌生人之间。
  在中美人民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旦涉及拒绝行为,误会时常发生。为更好地理解和避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会,本文选取拒绝言语行为作为研究话题。本文试图研究:不同的起始行为如何影响拒绝策略的不同?中美拒绝朋友的策略有何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是否对跨文化交流有指导作用?
  二、理论框架
  拒绝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Beebe et al.(1990,68)认为,拒绝用语涉及微妙的人际谈判。由于拒绝用语涉及告知听话者不愿意听到的信息,需要说话者帮助听话者避免尴尬。因此,拒绝用语要求高层次的语用能力。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过程中,人们一般会采用一定的拒绝策略。在本研究中,主要运用Beebe et al.(1990) 提出的拒绝策略,并将拒绝策略划分为直接拒绝用语,间接拒绝用语以及修饰语。
  三、选取语料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情景剧《爱情公寓》和美国情景剧《老爸老妈浪漫史》。这两部电视剧在2000后播出,很好地反映了现代生活,对于朋友间的故事情节描述极为细致,因而这两部电视剧中的拒绝用语可以代表日常生活中的拒绝话语。本研究龚搜集了70条拒绝用语,35条来自《爱情公寓》,35条来自《老爸老妈浪漫史》。所搜集的所有拒绝话语均来自朋友之间的对话。
  四、拒绝用语分析
  1.拒绝策略。建议,请求,提供帮助,邀请是拒绝言语行为的四种起始行为,起始行为的不同会导致拒绝策略的不同,本章节试图分析起始行为与拒绝策略之间的关系。
  (1)针对建议的拒绝策略。由于建议对听话者的选择有所限制,它威胁了听话人的面子。另一方面,如果建议被拒绝,则威胁了说话者的面子。因此,拒绝这一言语行为需要尤其关注。中国人拒绝朋友时的策略更为多样,而美国人更多的是使用直接拒绝策略。与此同时,有些拒绝策略仅中国人使用,比如反问句作为拒绝话语,陈述事实和回避。以上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高语境的国家,而美国则是低语境的国家。
  (2)对于请求的拒绝策略。根据 Ellis(1994),请求是说话者企图让听话者实施或者停止实施某种行为的话语。
  美国人拒绝朋友的策略中,85% 是直接拒绝,中国只有 27% 是直接拒绝。
  2.不同拒绝策略的理由。
  (1)传统差异。中国历史悠久,人们十分注重颜面,而美国是一个多移民国家,美国人更多地追求自由,这种自由也在其语言上体现为当他们拒绝朋友时,随意地表达自己所想。
  (2)对友谊的认知不同。如前文的表格所示,在美剧How i Met Your Mother 中,66%都是直接拒绝策略,而中国电视剧“爱情公寓”里,只有29%是直接拒絕策略。两国人民对友谊的不同理解可以部分解释这种问题的原因。对于美国人,朋友间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算真诚。因此,当他们在拒绝朋友时,总是直截了当。但在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中国人相当重视面子,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于朋友之间。因为有这种观念,中国人拒绝朋友时总是倾向于采用间接拒绝策略来挽救对方的面子。
  五、总结
  对于拒绝言语行为,本研究聚焦于亲密朋友之间的拒绝策略,研究发现:首先,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在拒绝朋友时总体上采用更多的直接拒绝策略。其次,有些拒绝策略仅存在与中国人拒绝朋友的用语中,比如反问句,感叹词。除此之外,不同的起始行为会导致不同的拒绝策略。
  对跨文化交流,本研究也有一些启示。对于中国人,当与美国人交流时,应当记住他们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偏好。更为重要的是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并非因为他们个人问题,也不是他们不尊重彼此,而是因为文化和历史原因造成了拒绝上的直接。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努力让自己的拒绝策略迎合别国的习惯,不应一味地掩饰真实意思而导致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Andersen,G.(1998).The pragmatic marker like from a relevance-theoretic perspective.In Jucker.
  [2]Andersen,G.(2001).Pragmatic markers and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A relevance-theoretic approach to the language of adolescent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作者简介:张梅芳(1992-),女,汉族,江苏淮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